这首词题为送茂嘉十二弟,但全词唯有“休忆对床风雨”一句牵涉到兄弟别情,其他全是“戏赋”、“戏语”之词,似乎将自己的乖舛命运全归结为“辛”姓,其实是借题发挥,抒发了满腹牢骚愤慨。读了之后,不但没有“戏”味,反觉“辣”气逼人。这类以游戏面貌出现而表达严肃主题的俳谐词在辛弃疾集中还有不少,是辛弃疾词中不可忽视且独具风貌的作品。
我们现在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这“更十分向人辛辣”的性格,使辛弃疾与南宋官场格格不入,甚至于到了“堪吐”的地步。 淳熙九年(1182),他终于被朝廷毫不留情地“吐”了出来,从此开始了他两段将近二十年的闲退生涯。
1 见岳珂《桯史》卷八,记此诗为完颜亮所题。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则认为此诗是翰林学士蔡珪所作,而为完颜亮所冒名,文字也略有出入。
2 枢密院:宋朝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为主管国防机密、兵符、军籍、选差路分都监以上将官及诸班直、内外禁军等事。大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中央军委和国防部的部分职能。
3 词初起时主要是配合音乐歌唱的,因此也根据乐段分成若干段,唐宋词主要有四种段落形式:不分段的叫“单调”,分成两段的叫“双调”,三段称“三叠”,四段称“四叠”,每段习称为“遍”、“片”或“阕”,其中以双调最为常见。
4 宋代在各路(“路”相当于今天的“省”)设立转运使司,俗称“漕司”,除掌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有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辛弃疾做的是副使,也就是“漕司”的名义上的二把手。不过,南宋时期很多地方不设转运使,转运司实际是由副转运使当家。
5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三《张史和战异议》:“张浚老臣,岂其念不到此,而误于幕下轻易之谋,眩于北人诳顺之语。”
6 安史之乱中,李隆基携杨玉环匆匆逃亡四川,行至马嵬坡,护驾将士要求处死杨国忠兄妹才肯继续前行,李隆基不得已而赐杨玉环自缢。赵飞燕后被废为平民,自杀而死。
7 南宋地方行政采取四权分立制。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每路建制分四个系统:帅司、漕司、宪司、仓司。路的安抚司首长叫安抚使,统辖地方文武,同时兼任知州或知府,是行政区的军政长官,俗称帅臣。漕司经略一路财政税赋,并负有监察职责,长官叫转运使,俗称漕臣。宪司主管一路刑狱,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仓司负责一路仓储,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四司中,安抚使职权最重,但它也受漕、宪、仓三个监察司多方面的牵制。
8 很多人认为这首词是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写于江西安抚使任上。但据邓广铭先生考证,应作于淳熙六年或七年湖南任上,理由如下:1、张坚在江西的后任钱佃于淳熙六年到任(南宋转运司只设一名长官),两人必于此年办理交接,张坚离任;2、据《宋会要》记载,淳熙八年七月“江西运副钱佃”、“知兴元府张坚”已因为前一年在任上修举荒政有功而获提拔。
9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车轮四角”,用唐·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带减腰围”,用《梁书·昭明太子传》中昭明太子萧统因读书劳累而身体消瘦之事,萧统“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唐·杜甫《伤秋》诗亦有“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之句,故此也含有因世事艰难而形容消瘦之意。
10 任太府卿,为太府寺长官,从四品。太府寺掌邦国财货之政令,及库藏、出纳、商税、平准、店宅、市易之事。
11 馆阁贴职分九等,自上而下依次为: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直秘阁。辛弃疾被降了两个等次。
12 祠禄官也称宫观官,是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宋代崇信道教,在京城和各地建立了众多宫观,在京者称为京祠,在外者称为外祠。凡大臣罢官以后,一般会让他担任管理道教宫观的祠官表示优礼,没有实际事务,而且绝大多数也不到所主管的宫观供职,只是按月领取一定的俸禄,完全是一种闲职。陆游《夜赋》:“世路涩如棘,祠官冷欲冰”,刘克庄《答翁定》:“牢落祠官冷似秋”。
13 金印:官印。组:系在官印上的丝带。累累:联贯成串貌,意指不断地加官进爵。对床风雨: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此句喻指兄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