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贪酷疑案 四(1)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一心许身报国,却一再遭受挫折,而且都是以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你说辛弃疾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他有一首词对此做了回答: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退居瓢泉期间,是送他的族弟辛茂嘉调官桂林时所写的一首送行词。辛茂嘉也是一个爱国的忠义之士。题为送行词,但与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全写别情不同,此词别出心裁地从家族姓氏写起。他说虽然不知是哪一年我们家族有了这个“辛”姓,但世世代代以来,辛氏家族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刚毅耿直的性格,就如同夏天的烈日与秋天的风霜一样那么鲜明。题为“赋辛字”,辛者,辣也,而开头三句却似乎并没有牵涉到“辛”字,但仔细一想,烈日、秋霜、忠肝、义胆,这四者可不都具有“辣”性?至于“千载家谱”,那更是“老辣”了!所以说一开头就给全篇定下了“辛辣”的基调。

那么“辛”字在我们辛家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仔细地考索“辛”这个姓氏,发现:它是艰辛做成的,浸透了悲辛的滋味,一辈子都逃脱不了辛酸辛苦的命运,还有那辛辣的脾气,如同胡椒桂皮那样,难合世人的口味。叙说家族命运,其实更是辛弃疾本人的写照:他从小生活在金国沦陷区的种族歧视下,河山破碎的耻辱一直伴随他成长,内心自然是悲辛的;他壮岁旌旗,擒叛南归,为回归中原可说是立下大功,但南归之后却屡遭流言攻击和弹劾贬斥,经历可谓艰辛;他虽有报国之志,复国之谋,却因北人南来而受到“归正人”的不公平待遇,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这种辛酸之情非一般人能够理解;他南归之后,一直辗转于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一带,招之则来,麾之即去,调动频繁,历尽辛苦;特别是他那刚拙自信的性格,“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胡椒、桂皮本是辛辣之物,且又捣碎让人去吃,怪不得吃了就要全吐出来,形象地说明了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辛辣脾气。妙就妙在“更十分”,俗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他却要“十分”,一分余地也不留,所以不仅是对主和派他势不两立,直言相斥,即使是对皇帝,他也“不为迎合”,据理力争,这样的处世态度,当然是“辛辣”之至了!整个上段追述他和辛氏家族千载的艰辛历程,而这种对恶势力绝不调和、“捣残堪吐”的辛辣之恨,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国家民族“忠肝义胆”的火辣之爱?爱恨之别,真如“烈日秋霜”般鲜明!

辛辣的反面是“芳甘浓美”,与艰辛、辛苦的坎坷经历相对的是“金印光垂组”的荣华富贵。因此下段作者不无感慨地说:这世间也不缺乏荣华富贵,你看别人家的儿孙,累官高爵,显赫门庭,但是,“芳甘”既非“辛”姓,更非“辛”性,这一切都与我们辛家无缘。我今天告诉你这一些话,从今别后,你也不要再回忆我们兄弟在一起的日子了,你就准备历尽艰辛,操劳一世吧13。到老了之后,你再想想我今天说的这些玩笑话,可能会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