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 从克难坡到嘉峪关(1)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者:赵瑜


赵黛莉——梅生老人深陷回忆中。讲述之间,女儿赵健时有提醒间或加以补充。故事迅速向前推进,黛莉命运如萍,大大出人意料。

国难当头,人心思战。赵黛莉独在家中收拾行装。她不知道自己归宿所在,只知道自己决心不改。有关无政府主义的心爱书籍,有关巴金的往来书信,打包起来,都一一放到顶棚上去了。同学们在召唤,山西全境燃起熊熊抗日烈火,更在召唤。许多同学,早已离开太原,奔赴抗战队伍了。这一夜,赵黛莉和父亲赵廷雅又生了一回气,愤然跑出“坡子街20号”,大踏步向着上马街奔去。好同学文彩霞就住在这里。这条上马街,相传是李自成进北京,上马出征之地。文彩霞要参军抗日,信念坚如磐石,赵黛莉去找她,志同道合,两人即将从同学姐妹转为浴血战友。

没有想到,当黛莉在夜色中敲开文家大门时,却被一条黑壮大汉挡在了门洞里。这男人没有告诉黛莉真实情况,只说文彩霞去了表姐家。后来得知,文彩霞果真参加了二战区领导下的抗日军队。而在当时,文家却不愿意让人知道,尤其不想让家庭背景比较复杂的同学知道。黛莉后来有机会质问过文彩霞:你为什么不约我一起走?文答:太原沦陷,我谁也不敢相信!

就是这么一个家人的警惕或者说好友的闪失,决定了同学们之间人生道路之迥异。

此后,黛莉独自一人,断然离开父母,离开了太原坡子街20号,向南、向临汾追赶阎锡山省府而去。她至今记得,离家时,春节刚过,是正月初九那个寒冷的早晨。

太原失守,阎府南撤,先到临汾整肃军政,后向西到吉县,最终落脚在黄河东岸南坡村。这个小村庄距离壶口瀑布极近,易守难攻。阎锡山亲率各部将领和各大机关干部,挖窑洞,修工事,建军营,搞培训,日夜不停,苦心营造了一个指挥二战区总体作战的战略新基地。为迎接胜利,阎锡山嫌“南坡”二字不好听,特地把小村改名为——克难坡。最多时驻扎兵马3万人。

至为遗憾的是,黛莉一个心眼儿准备快些奋身于对日作战,哪怕牺牲,却没有遇见一位类似于中共“洪长青”式的指路人物。

黛莉痛惜未能与文彩霞同行,她茫茫然独自南去,错失了参加抗日队伍乃至参加八路军的机会。省政府先在临汾落脚,黛莉也来到距临汾不远的汾阳城。这时,她找不到同学,找不到方向。突然,她又听说国民政府大举迁都重庆,而姐姐赵巧生与姐夫正在重庆兴办实业公司,支援抗敌救灾,她便决定设法往重庆去。然而国事家事俱在骤变之中,想不到,姐姐和姐夫又将前往甘肃创办赈灾工厂,即将离开重庆。黛莉只好放弃赴渝计划,盲人瞎马,转而投奔了阎锡山设在汾阳城外的省政府临时办事处。

少女赵黛莉,从汾阳办事处动身,跟随阎府两位办事员,前往克难坡。

老人回忆,她趴在一匹骡子背上,艰难行走七天七夜,终于到达克难坡。

山河破碎,黛莉一颗心怎能不破碎。

问题正在于此,黛莉离家,东奔西走,既无同学好友结伴,又无团队集体可依。她失去了身份,成为一个边缘人。一路行来,她始终未能摆脱豪门大户关系网那重重阴影。她举手投足,俱在亲戚故交的老圈子当中。从汾阳出发时,就是家人熟识的县长帮了忙。来到克难坡,她疲倦、孤独。她想家、脆弱。她本是一位娇小姐。她不由自主,需要歇息。她又该落脚何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