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年,即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发动了沈阳战役。他亲自督阵,诸贝勒率本部精锐,并携带准备攻城用的云梯、战车。明沈阳守将总兵贺世贤,尽管在沈阳挖河、筑垒,但面对后金的精锐部队,仍是很难抵御。在奋勇作战中,他被乱箭射死。后金军乘势攻进沈阳城。这一战,明军被歼七万余人。
努尔哈赤攻下沈阳之后,集中力量准备进攻辽东军事重镇辽阳。辽阳在明代为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居诸城之首。其时,明辽东经略袁应泰驻扎在辽阳,以此为中心布防,准备力保辽阳城。后金军到达之时,袁应泰立即派出李秉诚等五位总兵,率军五万对敌。结果,明军被皇太极军击破。后金军随后攻城,城破,袁应泰自缢而死。这场战争只用了三天时间。
沈阳、辽阳相继被后金攻占,熊廷弼的免职,袁应泰的战死,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朝野内外普遍认识到辽东失守,辽西也不能保,大明江山有可能倾覆由后金所代替。那么,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呢?朝中有两种意见:一是放弃广宁(今辽宁北镇),退守山海关;一是坚决固守辽西。广宁是辽西重镇。持后一种意见的人认为,放弃广宁,就等于放弃辽西;放弃辽西,就等于放弃山海关,也就等于放弃蓟州。这样一来,后金军就可直抵北京城下。因此,大部分明臣都主张力守广宁。明熹宗虽然不理政事,只知玩乐,但也不愿把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给别人。于是,他听从多数朝臣的意见,确定调兵选将固守广宁。同时,重新起用熊廷弼。熹宗还立即召见熊廷弼,并处分了当年弹劾熊廷弼的朝臣,以表明诚意。熊廷弼很快制订出防守方略,并得到熹宗和朝臣的赞同。熹宗又派王象乾出镇蓟辽,任命张鹤鸣任兵部尚书,又从各省抽调兵伍,集齐近三十万人马。明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离京出关。
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部署人马,准备进攻广宁。明军主将熊廷弼却同广宁巡抚王化贞在军事上各持一端。熊主张以守为战,王却主张主动进攻后金军。王化贞并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根本不听熊廷弼的意见。两人互相弹劾。兵部尚书张鹤鸣暗中支持王化贞,和熊廷弼作对,并使王化贞逐步夺取广宁的军权,熊廷弼被架空。努尔哈赤经过准备,亲率大军渡河,以攻广宁。王化贞的守河部队,见后金军渡河,不战自溃。后金军追击明军至西平堡。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提出集中兵力固守广宁。王化贞不赞成,提出在河上驻兵并以重兵守西平堡的相反方案。王化贞坚持己见,结果,后金军在西平堡等地大败明军。继而,后金进攻广宁,王化贞不战而逃,熊廷弼救援不及。后金军在没有费多大力气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广宁。努尔哈赤当时攻打城市纯粹是掠夺性的,对广宁也不例外。他下令搬走城中全部物资,并放火烧城,然后撤离这个地区。熹宗看到广宁惨败十分恐慌,但他还能克制,下令让熊廷弼、王化贞戴罪镇守山海关。由于一部分朝臣对熊廷弼不满,要求严惩。于是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
天启五年,即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以沈阳为政治中心。这就更加明显地看出,他的目的并不只是满足在东北地区的胜利,而是欲寻找机会入关,入主中原。不过,明王朝那时也不甘心就此败在后金手下。广宁失守以后,中心任务是守山海关,但是谁都清楚,在山海关对付新兴的后金并不容易,因而谁也不敢欣然领命。在朝臣的举荐下,兵部侍郎王在晋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经略山海关。他到任后,提出“堵隘守关”和“拒奴抚虏”的方针,即在山海关外再设一关,作为“卫护山海,亦卫护京师”之屏藩;并用重金收买蒙古人,集中对付努尔哈赤。他的意见遭到部将袁崇焕等人的反对。明廷派兵部尚书孙承宗到山海关处理王、袁之间的争议。孙承宗对宁远卫(今辽宁兴城市)形势作了考察之后,认为宁远是“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必不可不守”,明确表示支持袁崇焕的主张,王在晋仍不服气。孙承宗回到北京,向熹宗建议,撤王在晋经略山海关军务之职,起用袁崇焕守宁远城,并自请到山海关任辽东经略,得到熹宗的赞同。随后袁崇焕晋升为右参政。孙承宗和袁崇焕计议,在锦州、杏山、松山一带修城镇,使明朝的占领地又从宁远向北推进二百里,这对边事大有好转。但是,宦官魏忠贤对孙承宗早有不满,借前线传来明军的一次小败,弹劾孙承宗,派其党徒高第出任兵部尚书,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等处军务。孙承宗被迫回家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