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负尽狂名的末世王孙(2)
袁世凯对他一向是很偏爱的,甚至一度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对外的比较重要的信件,有的时候也由他代笔。袁世凯罢官回到老家项城的时候,袁克文每日随父亲疏池沼、植树木,饮酒赋诗,养寿园内的联匾,大多是出于他的手笔。
但袁克文在本质上是一个地道的文人,一点不像他的父亲和兄长那样,沉迷权术,成日做皇上太子的痴梦。他并不擅长,也不热衷于宦海生涯。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出任大总统后,袁克文在政治上显得漠不关心,他整日寄情于戏曲、诗词、翰墨之中,与北京的一帮文坛名流和遗老遗少厮混,常设豪宴于北海,与易顺鼎、梁鸿志、罗瘿公等人结成诗社,常聚会于他居所之南的“海流水音”,赋诗弄弦,你唱我和。
1916年,为袁世凯登基作准备的“大典筹备处”,分别给袁世凯的公子们各自度身订做了一身庄重华贵的“皇子服”。试礼服的时候,其他“皇子”们喜不自胜,一个个情绪高涨地穿上礼服摄影留念,惟独袁克文一人态度冷淡。不仅如此,他还写诗一首,以抒襟抱: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问晚未分明。
南来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动九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这首诗劝喻父兄之意很是明显,尤其最后一句,简直是谶语般的一声急迫呼喊。袁克文与长兄袁克定向来不和,一贯明言反对老父称帝,然而袁世凯十分疼惜这个二儿子,父子三人的关系,很是类似于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当然要说他“极端反对”帝制,恐怕也是言过其词,他只是对于政治争斗毫无参与的能力和兴趣,也有着一种逃避和恐惧的情绪。
民国五年(1916年)五月初六,在举国上下一片责骂声中,袁世凯撒手归西,洪宪春梦杳然成空,袁氏一家老小上百人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经历了身世浮沉的袁克文,和自己的兄弟们一样,如同一只回旋往复的孤燕,不知在何处安家。花果飘零的惆怅之感的确挥之不去,然而在家族的急速没落中,袁克文表现得不失尊严。家世败落是一出现实版的惊梦,带给他更多的不是此恨绵绵的彷徨,而是晨钟暮鼓般的启悟。在其他兄弟忙着分家产的时候,他依旧若无其事地流连在梨园里,串演昆曲《千钟禄》(亦称《千忠戮》)和《审头刺汤》,放任自己穿行于梦幻与现实。
《千钟禄》描写的是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仓皇出逃,一路上看到山河变色的种种惨状,悲愤万分。全出由八支曲子组成,每曲都以“阳”字结束,故又名“八阳”,出自清初李玉之手,流传甚广: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这是《千钟禄》中的一段著名唱词。星海辽阔,虚空旷劫,悲怆到骨子里的曲调,唱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尘世大悲,给人一种云垂海立般的震撼。早年间的少年公子袁克文,锦衣玉食为赋新词强说愁,偶然听到这几句时,电光石火间,他的内心就大受震动。那漫天翻卷压城欲催的寒云意象,成为他生命中一个隐晦的暗喻。这一段曲自此成为袁克文终生喜爱的曲目,他的字“寒云”也是由此得来。
袁世凯对他一向是很偏爱的,甚至一度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对外的比较重要的信件,有的时候也由他代笔。袁世凯罢官回到老家项城的时候,袁克文每日随父亲疏池沼、植树木,饮酒赋诗,养寿园内的联匾,大多是出于他的手笔。
但袁克文在本质上是一个地道的文人,一点不像他的父亲和兄长那样,沉迷权术,成日做皇上太子的痴梦。他并不擅长,也不热衷于宦海生涯。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出任大总统后,袁克文在政治上显得漠不关心,他整日寄情于戏曲、诗词、翰墨之中,与北京的一帮文坛名流和遗老遗少厮混,常设豪宴于北海,与易顺鼎、梁鸿志、罗瘿公等人结成诗社,常聚会于他居所之南的“海流水音”,赋诗弄弦,你唱我和。
1916年,为袁世凯登基作准备的“大典筹备处”,分别给袁世凯的公子们各自度身订做了一身庄重华贵的“皇子服”。试礼服的时候,其他“皇子”们喜不自胜,一个个情绪高涨地穿上礼服摄影留念,惟独袁克文一人态度冷淡。不仅如此,他还写诗一首,以抒襟抱: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问晚未分明。
南来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动九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这首诗劝喻父兄之意很是明显,尤其最后一句,简直是谶语般的一声急迫呼喊。袁克文与长兄袁克定向来不和,一贯明言反对老父称帝,然而袁世凯十分疼惜这个二儿子,父子三人的关系,很是类似于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当然要说他“极端反对”帝制,恐怕也是言过其词,他只是对于政治争斗毫无参与的能力和兴趣,也有着一种逃避和恐惧的情绪。
民国五年(1916年)五月初六,在举国上下一片责骂声中,袁世凯撒手归西,洪宪春梦杳然成空,袁氏一家老小上百人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经历了身世浮沉的袁克文,和自己的兄弟们一样,如同一只回旋往复的孤燕,不知在何处安家。花果飘零的惆怅之感的确挥之不去,然而在家族的急速没落中,袁克文表现得不失尊严。家世败落是一出现实版的惊梦,带给他更多的不是此恨绵绵的彷徨,而是晨钟暮鼓般的启悟。在其他兄弟忙着分家产的时候,他依旧若无其事地流连在梨园里,串演昆曲《千钟禄》(亦称《千忠戮》)和《审头刺汤》,放任自己穿行于梦幻与现实。
《千钟禄》描写的是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仓皇出逃,一路上看到山河变色的种种惨状,悲愤万分。全出由八支曲子组成,每曲都以“阳”字结束,故又名“八阳”,出自清初李玉之手,流传甚广: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这是《千钟禄》中的一段著名唱词。星海辽阔,虚空旷劫,悲怆到骨子里的曲调,唱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尘世大悲,给人一种云垂海立般的震撼。早年间的少年公子袁克文,锦衣玉食为赋新词强说愁,偶然听到这几句时,电光石火间,他的内心就大受震动。那漫天翻卷压城欲催的寒云意象,成为他生命中一个隐晦的暗喻。这一段曲自此成为袁克文终生喜爱的曲目,他的字“寒云”也是由此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