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选:一份遗嘱,两份遗产(4)

转身 作者:王春元


从这以后,有三件事情出现在王选的生活里。第一件事情就是748工程,第二件事情就是英国非常著名的蒙纳公司,第三件事情是1984年的技术引进,为什么说这三件事情是同时开始的呢?当王选的这套技术成果实验技术获得通过时,北大的革委会主任兴奋异常,就上报了中央,1974年8月,几大部委,包括当时的电子部、新华社联合向中央打报告,呼吁把汉字信息化技术作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这就是著名的748工程。

王选做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一直处在边缘阶段,他只能用业余时间搞科研。他夫人作为数学系的老师,掌握一些进程。他作为电子系老师,则属于边缘的,但一直默默地做实验。他的科研条件是一个月40块钱的经费。他每天都要到中国科技情报所去查资料,为了节省五分钱,他有时候提前一站下车走过去。国家确定748工程的时候,王选不知道,只有程堃銶知道,程堃銶回来后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王选跟孩子一样兴奋,他觉得终于等来释放自己的机会了,他俩那一天在家里就像过节日那样畅谈科学的未来,人生的奋斗方向。他们当时的物质条件极低,两个人基本上把研究作为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没有孩子,他和现在的人们不要孩子是两码事,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和精力根本不允许他们要。748工程开始于文革期间,得到中央特别大的支持。当王选把整套方案报给北大以后,北大就特别重视,就直接把王选纳入到748方案科研组里,让他和程堃銶两个人组到一起搞科研。国家当时也给了一些科研经费,成立了748工程的会战组,这里面真正软硬件兼通的只有王选一个人,而软件的技术带头人就是程堃銶,别人在这方面都不行,于是实验室基本成了他们夫妻的实验室。因为当时的科研人员与柳传志当年的经历一样,只搞科研,对应用根本不热衷,大家都想只要科研弄出来,先把它论文化,论文发表了,以论文的多少来评定职称,然后给待遇。实际上很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耽误在这里面了。王选本人也受这个影响,因为把过多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应用,没有时间总结论文,所以评职称时论文数量不够。北大当时有很多人对王选颇有微辞,就是因为他科研论文不够。

在突破汉字输入和还原以后,王选和程堃銶把主要研究方向放在了激光照排技术上,这是748工程的主要方向。而我们知道激光照排技术是1946年产生于西方的技术。王选没有走西方的路,他直接进入了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研究,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传统印刷行业的问题。如果成功了,就意味着在印刷激光照排方面中国比西方提前了四十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气氛要宽松了一些,国外的东西都逐渐进来,国外的资料我们能看的多了。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科技研发国家投入的重视比较多。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1979年的时候,中国要办一次印刷科技的展览,在这个领域里,有一个特别大的英国公司,叫蒙纳公司,也要把他们的激光照排技术推向中国市场。但是它们只有西文技术,汉字技术含量并不高,王选为了赶在蒙纳参展之前推出成果,就加速推进科研速度,经过十几次研究,主体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成形了。1979年的7月,他成功地输出了一张八开大小的报纸,这是他在大敌压境的压力面前,挤压逼迫出的结果。到7月26号,经过几十次的实验,我们国家第一张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终于在北大诞生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光明日报》就发了一个头版的消息,消息的题目就叫“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得重大突破”,北大很快就把这样的技术报给了当时主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他做了一个重要批示,然后报给邓小平,邓小平也批示支持,很兴奋。1979年的10月,蒙纳公司如期来到北京参加展览会,会上有人非常热情地介绍蒙纳的产品如何好、如何先进,刺激了在场的北大校长周培源,他在会上讲了一个话,他没有提会议的主题,也不提引进,他讲了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样机和汉字终端系统,和我们自己的一些设计思路,攻克了哪些难关,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设计力量,做成了我们自己的激光照排系统,这样一下子让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系统出了口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