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选:一份遗嘱,两份遗产(3)

转身 作者:王春元


1937年5月,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上海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上海非常大的一家公司——兴通贸易管理公司总会计师。母亲是北京人,毕业于北满女中。夫妻俩儿生了五个孩子,王选最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父亲的数理学得不好,所以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理,他的五个子女全部考上中国最著名的理工类大学或者理工专业。五个孩子中,三个男孩子都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两个姐姐在各自的岗位上也成绩斐然,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家庭。

王选1953年从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毕业,跟魏纪中是同班同学,他直接考到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他在南洋中学的时候,获得的第一个道德优等生,对他一生品格的提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他一生中要立志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在这方面很弱。幼年的心灵美好在那时候打下了,所以我说王选是以品德入世,以道德出世。从人的层面上看,他先是品德优秀生,然后不断地升华,成为一代道德楷模。有三件事给他的人生定了位:一件事是他成为南洋模范中学的优等生,二是在大学里他学了数学专业,第三件事情他在大学第四年改学计算数学,尤其是数学和精算技术基础,为他后期研究激光照排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其实在1956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制订了12年的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把原子能、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作为国家未来的重点科研学科,周恩来当时非常重视。王选因为自己的选择很兴奋,他觉得自己选择的方向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是吻合的,所以心中有一种激情,他觉得不是生不逢时,而是恰逢其时。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使他最后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

计算机是什么?它是数学与电子学相结合的一个产物,王选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大的无线电学系,而他的夫人、高他一级的程堃銶被留在北大的数学系。1958年,中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在科技领域却结出不少硕果,中国第一项计算机的研究是从北大开始的,北大当时成立了“红旗机”会战组,没日没夜搞科研攻关的过程,王选身体受不了,得了非常难治的红斑狼疮,他基本上往来于科研和休息之间,在和病魔作斗争中,他有两个收获,第一就是爱情,他获得了他的师姐程堃銶的爱。程堃銶是主动提出来的,王选过意不去,觉得他这样的身体根本不能给她带来幸福,程堃銶跟他是老乡,他们俩在业务上有特别一致的志趣和品位。尤其是在王选回上海母亲家里疗伤期间,程堃銶把所有技术资料都寄给他,不久,他既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自己事业上的最佳的搭档。他的第二份收获,跟我们所知道的那段历史不太一致。“文革”期间,包括在大跃进以后,我国很多基础科研项目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但1956年制订的规划并没有受到干扰,中国领先于世界的几项技术,比如说原子能技术、两弹一星、计算技术那时候并没有受影响。中科院计算所,北大清华计算所,一直都在搞研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时候也没有断,这为中国后来的腾飞,抓住历史机遇,留下非常宝贵的财富,王选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尽管他没有被上面确定为你可以做这样的科研,但由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对专业的挚爱,他始终没有停下来。从1966年一直到1975年,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科研成果,也是对后来的激光照排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汉字压缩和还原技术。这个技术使得中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范围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中没有掉队。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每个人用的电脑计算机,西方人做的是西文,西文的压缩比较简单,26个字母,内存空间不需要很大。而中文的压缩技术如何进入计算机这很难,康熙字典里的字有47000个字,还有形体的变化,有宋体,有黑体还有楷体,数据量和信息量巨大。在攻克这样的技术难关的时候,应该说王选的数学基础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夫人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知识和研究,也为他做了非常好的推动。所以,1972年他和程堃銶用几个月时间研究出一套小键盘输入汉字的方法,1975年,他们把这个方案上报给了精密照排总体方案组,把这个东西写进去。1975年,王选高倍率的字形信息压缩技术和字形高速还原技术就成熟了,王选通过这套软件技术从计算机中模拟出“人”字第一撇,这是汉字信息技术处理的重大突破。38岁的王选,以过人的胆识和信心,用数学和智慧,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大门,这项技术领先了世界十几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