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满怀热诚地期待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是一路辛苦地抚育和培养,直至他们在生理和人格上都能够独立自主。如此艰辛的一条路,然而父母还是做了这样的选择。或许每一对父母在选择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和目标。但在成千上万个理由和目标中,对天下所有父母而言,
首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相比,孩子的童年应该被营造得更加温馨、活泼、快乐、积极。(我孩子
其次,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爱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关于投入与收获的问题:父母千辛万苦地将孩子拉扯大,希望孩子爱戴自己,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孩子们经常让父母失望。(用民间俗语来说就是:人们永远也不要期望从孩子身上得到一样东西,那就是
任何人都不能因为父母有这两种期望而指责他们,因为这两种期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且不会损害到任何其他人的利益。这种期望就像人们的感觉一样,是自然存在的,所以任何试图隐藏或否认这种期望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正视到,这是所有父母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们只要最优秀的(孩子)”导致了父母养育孩子目的的偏差,从而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就不简单,而现在某些错误的认知则又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复杂。
孩子们都有什么样的需求及爱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与父母们的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当孩子与父母的利益不同时,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总会在某一天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程度更加剧烈的冲突。
不同辈分的人因为利益的不同而导致矛盾和冲突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历史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时的希腊人民控告,因为他们认为苏格拉底为希腊的青少年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毒害了他们,最后苏格拉底为此被判处死刑。而苏格拉底则一直对当时的希腊青年表示不满,他为希腊青年写的挽歌《当代青年》自出现之日起就一再被人们传诵。“存在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冲突, ”心理分析学家沃尔夫冈 ·豪赫海默( Wolfgang Hochheimer)认为,“是人际交往之间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开端,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还有待补充。存在于不同年代与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无处不在,但是如今人们对于这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苏格拉底被审判时已有天壤之别。而引起这一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注重和谐,尤其是不同辈分与年代人群之间的和谐。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利益总是不同,每当这两个人群因为利益不同而发生冲突时,父母们总是会利用严厉的手段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以前都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生活在今天的孩童则幸运多了,因为这种来自父母的专制差不多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还需要做出多种努力来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父母不仅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绝对的专权暴力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利益差异以及共同生活中的冲突,尽管有人说这些差异和冲突是无法避免且必然会出现的。最为理想的目标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丝毫差异和冲突的兆头都感觉不到。
有一件事是无可辩驳的: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难做。尽管他们很少向周围其他人寻求帮助,但是各种教育孩子的建议、小窍门还是铺天盖地而来,最终将他们完全包围。此外,他们还要尽可能地掌握并熟悉“官僚手段”(这里指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刚柔并济,既不能一味地宠溺,只用怀柔政策,也不能只使用权威和暴力,对孩子实行铁血统治。对待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合理地使用官僚手段,就像统治机构对待百姓一样,恩威并施)的应用,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父母。对于很多人而言,成为合格或者成功的父母已经变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他们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优点并加以保持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而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现在,这种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父母要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明朗化。在这种备受压迫的情况下,父母要想维持原本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难。
与此同时,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也在急剧减少。做父母的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旦他们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他们就总是会想方设法地使孩子们尽量度过一段轻松自在的美好时光。友好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共处氛围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为了这一美好愿望而共同努力的话,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因冲突而导致的不和、纷争和抱怨可以从一开始就被扼杀掉。当然,有些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即使家庭成员有心扼制,它们说不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又突然浮出水面 --并且通常还是在一个特别不适宜的时候 ……
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其主要责任应该由父母这一方来承担。由于父母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用来陪伴子女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父母正面临着这一状况,我自己也是如此)。“由于白天一整天都在工作,孩子被冷落在一旁,所以父母通常深感自责和内疚。下班以后,就会尽量不惹孩子生气,甚至做出讨好孩子的举动。一方面,父母总是担心,当自己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够忍受现状,甚至希望孩子能够谅解自己。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向自己表明,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也能照顾自己,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开始试图为孩子营造一个梦幻的王国:每天晚上父母下班回家后,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公主或小王子。‘我们已经亏欠了他们这么多(因为我们总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席),我们怎能再对他们做出更多更过分的要求呢(当我们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所有受自责感折磨的家长们都几乎抱着这种心理。 ”
家长们这种内疚的心理十分常见,但是引起他们内疚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因为他们忙于工作。除却耗去父母们大多数时间的工作之外,可以造成他们内疚的原因还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因素,比如现今社会对父母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当我们越是有计划地刻意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事情往往越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预定要求和标准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羞愧甚至难过。如果“摩登完美父母”有一个行为标准的话,如果这些标准以文字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话(还有哪个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将会在无形中被提得越来越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父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感到沮丧,因为这些标准并不能使他们一直完全满意。“重新考虑该如何对待孩子,及时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永远都不会嫌迟,并且也永远都不会多余。”在德国,曾经有一本流传甚广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不同于当时流俗的一些作品,只凭借热门话题吸引看客前来购买,相反,书中叙述的内容真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甚至还首次提出了某些观点:“你们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天使,但是你们却可以成为越来越出色的父母,可以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①这句话富含了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隐藏在这句话后的信息也很明了:做父母的永远都别想休息或怠惰,为了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当他们的修为达到和上帝一样的水准时,让人满意的结果才有可能出现,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近似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