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促使男人和女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在一起,如从一次偶然的晚间约会到建立长久的夫妻关系。尽管结婚人群的数目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婚姻还是依然存在,婚姻的双方还是会作为一个团体,去进行孕育孩子的工作。但是,即使是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双方因为避孕措施出了问题而导致妻子怀孕的话,那么这个突然出现的孩会为男女双方的日常生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和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现在有一段话十分流行,每天像回声一样不停地漫布到四面八方:
伴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以往享受到的“爱情的甜蜜”消失了。然后,孩子出生以前对小夫妻而言最重要的事物突然间也都变成了历史,从此以后,小夫妻们不得不相信,自己的一生都必须被改变且已经开始改变了。许多人将这视为一种自然规律。其实不然,夫妻双方之间的爱依然存在 --只是他们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地放弃了对爱情的希望。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然而受到损害的却是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 ①
上面的这段话引自教育家卡尔 ·海因茨 ·马里特( Karl Heizkessel Mallet)的一本书,这本书于 1981年出版。有趣的是,马里特将自己对孩子出生以后夫妻之间关系变化的思考与《格林童话》中《汉斯和格莱特》这个故事联系了起来(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自己的一对儿女遗弃在森林中,企图抛弃并扼杀他们)。这个童话故事可能是如今流传下来的最早涉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剧烈冲突的文学作品了,这个“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故事”将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鲜明地摆在大家的面前,为大家展示了一个颇具戏剧色彩的案例。
另一个表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冲突的十分著名的例子是俄狄浦斯( .di-pus)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地被人们传诵、加工、分析,从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到托瓦尔特 ·德特雷福仁( Thorwald Dethlefsen),这个故事从来就没有被人们淡忘过,并且现在还有一大批人前仆后继地踏入研究这种现象和问题的行列。俄狄浦斯这个故事中充满着残忍的元素,故事本身也十分罕见。这个故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演变出了不同的版本,细节上有不少差异,人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注释也各不相同,但是忽略掉细节上的差异不计,有一件事是十分确定的:作为父母们的长辈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曾经有人为奥腊国王做过预测,他将在未来的某一天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这位强势的君王为此感到十分害怕,为了不让预言成真,他命人将自己的稚子扔到了野外,并且孩子被抛弃时,双脚还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在古代的部落氏族群体中,人们一直用这种方式来完成弃婴这项工作,这种方式在古希腊时期尤为盛行。当奥腊国王想要杀死自己的孩子时,为了不“染脏自己的双手”,他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方式。从遥远的古代开始,父母们就学会了克制一些自己都不想正视的愿望(比如杀死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依然如此,不过现在的父母们想要掩饰的不是想要谋害自家孩子的意图,而是过分地执著于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但是上帝总是爱和我们人类开玩笑,命运中总是充满了巧合。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奥腊国王和那个被自己遗弃的孩子 --俄狄浦斯相遇了。相遇的地点是一个岔路口,当时两人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对于自己和对方的家属关系也更是一无所知。坐在车中的奥腊国王刁难了步行的俄狄浦斯,为此成年后的俄狄浦斯出于“巨大的愤怒”杀死了奥腊国王 --自己的父亲。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法国人类学家乔治 ·德弗罗( George Devereux)更倾向于喜欢讨论贯穿事情发展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而不是先后受到来自自己亲生父亲两次攻击的俄狄浦斯。来自纽约的心理分析学家马丁 ·伯格曼( Martin Bergmann)则指出:“有人认为导致俄狄浦斯弑父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或者看轻了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尤其是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攻击性。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们要比我们想象的残忍,他们会有杀死自己孩子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父母们却是清楚知道的。父母们总是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对他们的爱,其实这种爱有时并不纯粹,有时则是被夸大了的。更为恐怖的是,父母们有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杀戮的欲望。 ”①
杀戮的欲望?这种说法肯定会让绝大多数的读者感到震惊,并且难以相信,因为这离我们的真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有时,孩子们的某些行为的确会让我们难以忍受,伤害到我们,我们也会为此感到精疲力竭,觉得他们太过分,但是 --杀戮的欲望?听到这种说法,几乎所有的人不假任何思考就会立刻回答道:让我们仔细地翻阅一遍世界史吧,“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看这样的事情会不会真的发生过。你可能会说,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汉斯和格莱特的经历则只是一个童话故事,这些文学作品可能都来源于生活,但是都有被刻意夸大的嫌疑,所以不足以作为例证。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圣经》吧,这本书经常会涉及信奉基督教的欧美等国的历史。论及其内容的广泛,再也没有第二本书可以和它相提并论了。
在古老的文献 --例如《新约全书》中,存在于奥腊国王与自己的儿子俄狄浦斯之间的生死冲突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与之类似甚至情节更严重的都有不少。以亚伯拉罕为例吧,上帝为了考验他的忠诚,就残忍地命令他将自己的儿子以撒杀掉(虽然上帝只是为了试验他,但是亚伯拉罕却不知情,他真的打算将自己的独子杀掉),而亚伯拉罕就像是米尔格拉姆实验 ①中的实验对象一样顺从,他听从了上帝的命令。最后如果不是上帝派了一个救赎天使落在他的胳膊上阻止亚伯拉罕的行为,以撒将过早地去见上帝了。根据《圣经》中明文记载,上帝自身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专横霸道的暴虐的父亲吗?他总是用阴险恶毒的心思来对待自己的信徒和子民,以折磨他们为自己的最大乐趣,他甚至可以被评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暴虐狂。“因为我,你的主人,你的上帝,是一个善妒的神”(《摩西五经》第 20章第 2条)是出现在《圣经》中的一条教义。不光是这样的教义,耶和华的行为也是如此:前面刚刚提到过,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虔诚,他要求亚伯拉罕将自己的独子作为献祭品。耶和华过分的行为还不止如此,由于大卫一个人犯了错,他就迁怒于大卫所属领地内所有的人,让他们遭受瘟疫的迫害,而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他因为拉麦说了“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而对拉麦予以惩罚,还因为他人的不顺从而对他们进行迫害。直至“将他碎尸万段”,上帝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无节制的父亲,他自大地说道:“我创造了光明、我创造了黑暗,我创造了和平,我创造了灾难,我是创造了一切的神。”创造我们人类历史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祖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有关他的神话传说中,他始终以这样的形象出现。
从耶和华到亚伯拉罕和以撒,从奥腊国王到俄狄浦斯,从汉斯和格莱特到现在我们从报纸中看到的那些被自己的父母害死的孩子,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古来有之的战争吗?
事实上很多实例都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不管是在“黑暗的中世纪”,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过去的时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近现代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让我们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仔细看一下世界史吧,我们可以立刻发现,很长时间以来,双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是缺失的 --前面提到过的那个莫扎特和自己长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例证。
“孤儿院”出现于中世纪末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暂且不考虑其
中的恶劣条件,孤儿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国家参与到
这项事务中来以后,孤儿院的数量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①最早的孤儿院出
现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在这些孤儿院中最著名的当数弗洛伦的“无依
儿童收养院”了。但是无依儿童收养院并不是最早的针对无依儿童的机构,
因为在这种机构出现以前,其他性质类似的组织就已经存在了。早在 1160年
的时候,居易 ·德·蒙彼利埃( Guy de Montpellier)就建立了圣神医院骑士团,
该组织的遵旨之一就是要收容照顾那些无依儿童。后来这种组织逐渐多了起来。在意大利中部有一条河流名叫台伯河,但是不同于其他的河流,这条河中流动的除了水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儿童的尸体。当时的教宗英诺森三世(Papst Innozenz III)乍然看到这种景象以后几乎可以说是被惊呆了,于是他
立刻将居易 ·德·蒙彼利埃这个骑士团的创办人召回到罗马,在罗马的撒西亚,
蒙彼利埃在教宗的授意下先后又组织建立了圣神无依儿童收养院和圣马丽娅
无依儿童收养院。在欧洲的其他地区,与之类似的慈善机构也相继出现:
“被抛弃在社会慈善机构门前的婴幼儿不光有非婚生的私生子,还有很多
合法的婚生子女 --其实这种残忍的做法和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不
同。仅仅在 1760年这一年,巴黎所有被抛弃在医院中的婴幼儿中就有 15%是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数值仍然没有任何降低的趋势或迹象。已婚父母抛弃自己孩子的原因,除了可怕的贫困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他们用冷漠的可怕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 ”①
1830年的时候,有 25000个弃婴被安置在圣彼得堡弃婴收容院中,并且每年都还有 5000名新进弃婴。在这个收容院中,共有 12名医生和 600名护士,代替抛弃自己孩子的狠心父母们照顾看护这些婴幼儿。但是即使有这些人的看护和照顾,也会有 30%~ 40%的婴儿在来到收容院后的六周内就死去,只有三分之一的弃儿能够存活下来成长到六岁。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