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儿园,整整过了三个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天,儿子度过了第一天没有哭泣的幼儿园生活。甚至于,他几次自言自语:“方一喜欢去幼儿园。”而与他同时入园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哭哭啼啼着。
三个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入托的经验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儿子从出生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妈妈,偶然有一天妈妈外出办事,这几个小时的分离对“留守人士”应付儿子来讲也是个大难题。这种情况最难适应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长大的孩子,相对来讲会好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种恐慌:上幼儿园时,儿子怎么办?
拖了又拖,儿子将满 3岁了,必须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做了将近 4年的家庭主妇,想出去上班了。我们提前三个月便开始了一场“幼儿园运动”,旨在让儿子逐步接受去幼儿园的现实。
第一次对儿子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妻子说:“每天早晨送你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子立即敏感而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妈妈去吗?”“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话未说完,儿子脸上的肌肉开始扭曲,嘴角已经咧向一边……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提到去幼儿园,儿子便大声喊“不”,那小脸上恐惧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
“幼儿园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妻子带着儿子去选幼儿园。从加上赞助费每月平均收费高达三四千元的“贵族园”,到每月收费两百的军队幼儿园,先后看了十几家。儿子爱玩滑梯,每到一处便自己跑向滑梯,兴奋地玩起来,妻子叫时还赖着不走。妻子便伺机引导:“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儿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说:“你上幼儿园后,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妈妈送你上幼儿园吧。”
儿子愣了一下,脑子里肯定立即回想起这意味着一天见不到妈妈,便转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说归说,他的小心眼儿还是活动了。
儿子偶尔到邻居小朋友家吃饭,总是吃得特别多。我也抓住机会开玩笑说:“上幼儿园后,每天吃别人家的饭,多好呀。”儿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边不断讲解着去幼儿园的道理,一边终于选准了幼儿园。儿子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兴高采烈地向儿子祝贺:“你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爸爸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了!”
儿子看着我的样子,脸上先是困惑,后是思考状,我们知道他完全被搞糊涂了,还没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儿园是如此快乐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气,手舞足蹈,边笑边唱:“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儿子最爱看我这样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气。此时,关于幼儿园的所有记忆,便也与快乐、喜事这些概念连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还是不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妈妈一遍遍给儿子认真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妈妈要去上班了,上班回来可以赚钱给方一买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儿子进一步心动,又试探着问:“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吗?”
“爸爸要读书呀。”妈妈说,又进一步解释在幼儿园做的事情: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还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师给讲故事,看电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幼师毕业的妈妈自己做过 7年幼儿教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了。而儿子也在妈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没有了,好奇与兴趣出现了。终于有一天,妈妈再问儿子:“送你去幼儿园好不好?”儿子认真地点点头:“行。”
我对儿子说:上幼儿园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会去接送他,晚上爸爸还要送礼物给儿子做纪念。儿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托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妻子开始逐步进行更多的教育:不许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还手,而要去告诉老师。
儿子每次想解手的时候,总是说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儿子改口,说“去厕所”,这样便可以和老师沟通了。妻子还教了儿子几句特殊场景下的“常用语”,重复得多了,儿子偶尔会冷不丁地自言自语冒出一句:“老师,方一还要吃!”
然而,我们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一次儿子十分淘气,我很生气,便吼道:“你就闹吧,我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话刚出口,我便意识到犯了大错误,这岂不是把去幼儿园与惩罚连在一起吗?我忙说别的遮掩,幸好儿子没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我们对儿子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情远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此后的三个星期里,一波三折,我们感受着一个幼小心灵所经历的初次磨砺。
二、入托后
毕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儿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最初几天,只是哭了很短一会儿,便去做别的事情了。他已经懂得,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还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总是一起去幼儿园接送儿子,我是所有家长里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人。儿子入托的幼儿园,园长每天下午开大门时,也总是让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长先进。我们都懂得,这对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里会更难过。
儿子看到我那一瞬间的表情总是十分灿烂,让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快乐地跳起来,兴奋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怀里。
教师对于新生的特别关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园的时候妻子将儿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师手里,那一整天中,儿子便紧紧跟在曹老师身后,寸步不离,还几次要求老师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儿园,也总会有老师甚至是园长走过来,一边俯下身笑着问他好,一边将他抱在怀里,说着话抱进教室。儿子以往睡觉总是抱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拍。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老师便坐在他的床边,儿子摸着老师的耳朵,在这样一种安慰中安详入睡。而我们在家中更是不断教他一首儿歌:“幼儿园,真是好,老师待我像妈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对老师的亲近感觉,避免突然离开妈妈身边时会产生的被抛弃感。
入托第一天,妈妈给儿子的口袋里放了一条小手绢,据老师说,他曾整天紧紧地握着那条手绢。这时,那手绢已转化为一种来自母亲与家庭的安慰,给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孩子以某种心理支持。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成功的,虽然儿子偶然也会哭几次,但没有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我们以为,儿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个过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个星期五发生了突变。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样下午 5点去接儿子,她吃惊地发现,幼儿园的门大敞着,而几间教室已经空荡荡了。妈妈急步走向儿子的教室,教室里只有儿子坐在老师的膝头,听老师弹钢琴。儿子看到妈妈,立即委屈得大哭起来,死拉着妈妈要去卧室拿枕头,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方一再也不来幼儿园了,方一再也不来了!”
原来,星期五中午开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样到下午 5点钟。我们此前不知道这一点,以至于教室里只留下儿子,他那幼小心灵经历的折磨可想而知。儿子带着哭腔说:“方一都等妈妈好几个小时了!”老师说,儿子不断地问老师:“妈妈几点来?”老师说:“5点来。”儿子便会接着问:“5点是几点?”
此后儿子每天早晨去幼儿园时都要大哭,哀求妈妈不要送他去。我们曾经几次动了恻隐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坚持着送他,一天也没有中断。我们知道,我们的一次妥协,可能就意味着此后将经历更多的曲折。要让孩子懂得,去幼儿园是一个原则,而原则是不能妥协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妥协的空间。美国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三种,至少是两种方案供他选择,不要将他逼到唯一的绝路。比如,当儿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妻子会拿出两套衣服供他选,问他喜欢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整机制。这种时候,儿子往往会突然要求穿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他妥协了,而妥协的同时又给自己一种安慰:“瞧,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幼儿园,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爱我的。”于是,他会在这欣慰与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伤心。
那些天,儿子总是在寻找到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儿园。
比如他会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条件,不妨答应他的这些讨价还价,因为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享有这些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总是会顺从他,我们知道要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让他的心理有一个安慰。
三个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入托的经验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儿子从出生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妈妈,偶然有一天妈妈外出办事,这几个小时的分离对“留守人士”应付儿子来讲也是个大难题。这种情况最难适应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长大的孩子,相对来讲会好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种恐慌:上幼儿园时,儿子怎么办?
拖了又拖,儿子将满 3岁了,必须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做了将近 4年的家庭主妇,想出去上班了。我们提前三个月便开始了一场“幼儿园运动”,旨在让儿子逐步接受去幼儿园的现实。
第一次对儿子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妻子说:“每天早晨送你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子立即敏感而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妈妈去吗?”“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话未说完,儿子脸上的肌肉开始扭曲,嘴角已经咧向一边……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提到去幼儿园,儿子便大声喊“不”,那小脸上恐惧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
“幼儿园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妻子带着儿子去选幼儿园。从加上赞助费每月平均收费高达三四千元的“贵族园”,到每月收费两百的军队幼儿园,先后看了十几家。儿子爱玩滑梯,每到一处便自己跑向滑梯,兴奋地玩起来,妻子叫时还赖着不走。妻子便伺机引导:“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儿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说:“你上幼儿园后,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妈妈送你上幼儿园吧。”
儿子愣了一下,脑子里肯定立即回想起这意味着一天见不到妈妈,便转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说归说,他的小心眼儿还是活动了。
儿子偶尔到邻居小朋友家吃饭,总是吃得特别多。我也抓住机会开玩笑说:“上幼儿园后,每天吃别人家的饭,多好呀。”儿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边不断讲解着去幼儿园的道理,一边终于选准了幼儿园。儿子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兴高采烈地向儿子祝贺:“你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爸爸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了!”
儿子看着我的样子,脸上先是困惑,后是思考状,我们知道他完全被搞糊涂了,还没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儿园是如此快乐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气,手舞足蹈,边笑边唱:“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儿子最爱看我这样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气。此时,关于幼儿园的所有记忆,便也与快乐、喜事这些概念连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还是不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妈妈一遍遍给儿子认真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妈妈要去上班了,上班回来可以赚钱给方一买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儿子进一步心动,又试探着问:“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吗?”
“爸爸要读书呀。”妈妈说,又进一步解释在幼儿园做的事情: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还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师给讲故事,看电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幼师毕业的妈妈自己做过 7年幼儿教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了。而儿子也在妈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没有了,好奇与兴趣出现了。终于有一天,妈妈再问儿子:“送你去幼儿园好不好?”儿子认真地点点头:“行。”
我对儿子说:上幼儿园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会去接送他,晚上爸爸还要送礼物给儿子做纪念。儿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托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妻子开始逐步进行更多的教育:不许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还手,而要去告诉老师。
儿子每次想解手的时候,总是说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儿子改口,说“去厕所”,这样便可以和老师沟通了。妻子还教了儿子几句特殊场景下的“常用语”,重复得多了,儿子偶尔会冷不丁地自言自语冒出一句:“老师,方一还要吃!”
然而,我们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一次儿子十分淘气,我很生气,便吼道:“你就闹吧,我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话刚出口,我便意识到犯了大错误,这岂不是把去幼儿园与惩罚连在一起吗?我忙说别的遮掩,幸好儿子没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我们对儿子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情远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此后的三个星期里,一波三折,我们感受着一个幼小心灵所经历的初次磨砺。
二、入托后
毕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儿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最初几天,只是哭了很短一会儿,便去做别的事情了。他已经懂得,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还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总是一起去幼儿园接送儿子,我是所有家长里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人。儿子入托的幼儿园,园长每天下午开大门时,也总是让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长先进。我们都懂得,这对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里会更难过。
儿子看到我那一瞬间的表情总是十分灿烂,让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快乐地跳起来,兴奋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怀里。
教师对于新生的特别关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园的时候妻子将儿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师手里,那一整天中,儿子便紧紧跟在曹老师身后,寸步不离,还几次要求老师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儿园,也总会有老师甚至是园长走过来,一边俯下身笑着问他好,一边将他抱在怀里,说着话抱进教室。儿子以往睡觉总是抱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拍。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老师便坐在他的床边,儿子摸着老师的耳朵,在这样一种安慰中安详入睡。而我们在家中更是不断教他一首儿歌:“幼儿园,真是好,老师待我像妈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对老师的亲近感觉,避免突然离开妈妈身边时会产生的被抛弃感。
入托第一天,妈妈给儿子的口袋里放了一条小手绢,据老师说,他曾整天紧紧地握着那条手绢。这时,那手绢已转化为一种来自母亲与家庭的安慰,给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孩子以某种心理支持。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成功的,虽然儿子偶然也会哭几次,但没有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我们以为,儿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个过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个星期五发生了突变。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样下午 5点去接儿子,她吃惊地发现,幼儿园的门大敞着,而几间教室已经空荡荡了。妈妈急步走向儿子的教室,教室里只有儿子坐在老师的膝头,听老师弹钢琴。儿子看到妈妈,立即委屈得大哭起来,死拉着妈妈要去卧室拿枕头,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方一再也不来幼儿园了,方一再也不来了!”
原来,星期五中午开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样到下午 5点钟。我们此前不知道这一点,以至于教室里只留下儿子,他那幼小心灵经历的折磨可想而知。儿子带着哭腔说:“方一都等妈妈好几个小时了!”老师说,儿子不断地问老师:“妈妈几点来?”老师说:“5点来。”儿子便会接着问:“5点是几点?”
此后儿子每天早晨去幼儿园时都要大哭,哀求妈妈不要送他去。我们曾经几次动了恻隐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坚持着送他,一天也没有中断。我们知道,我们的一次妥协,可能就意味着此后将经历更多的曲折。要让孩子懂得,去幼儿园是一个原则,而原则是不能妥协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妥协的空间。美国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三种,至少是两种方案供他选择,不要将他逼到唯一的绝路。比如,当儿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妻子会拿出两套衣服供他选,问他喜欢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整机制。这种时候,儿子往往会突然要求穿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他妥协了,而妥协的同时又给自己一种安慰:“瞧,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幼儿园,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爱我的。”于是,他会在这欣慰与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伤心。
那些天,儿子总是在寻找到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儿园。
比如他会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条件,不妨答应他的这些讨价还价,因为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享有这些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总是会顺从他,我们知道要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让他的心理有一个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