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跳槽,怎样跳最有利呢?当你真的到了非跳不可的时候,怎么跳才能跳得更高、更远呢?
首先,要挑选合适的跳槽时间。
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每年的七、八月份和年初都是不错的跳槽时机。原因在于,每年的七、八月份各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加之随后的九、十月份素有“金九银十”之说,所以很多人希望赶在夏天找好下家,这样便于自己进到新公司后,马上迎接“金九银十”的到来。另外,由于很多人在年底领取年终奖后,会考虑换工作,所以到了来年年初,很多企业的很多岗位都会有空缺,企业也会着急。选择这个时候跳槽,正好契合急迫的供需关系。
其次,要考虑好跳槽的时机。
在所有跳槽类型中,我最欣赏的是主动型跳槽。这种“主动”不是说你主动辞职就算,而是说你确实是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跳槽,而不是因为在原有单位工作得不如意、不开心。主动型跳槽的人也关心薪资水平,但他们更关心公司的制度、目标和企业文化,以及给自己设定的岗位职责。目前,我接触的人才也主要是这类人。对他们来说,跳槽只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
这些人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也是许多人想要努力的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那你跳槽时就要考虑好第三个要素:挑选合适的对象。
回到就业这个话题上,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不是“工作”,而是“好工作”,也就是这些人目前做的工作。很多人解释跳槽的动机时会说:“我想找一份好工作。”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找一份一般的工作尚且不易,何况一份“好工作”呢?人人都想找一份“好工作”,那什么是“好工作”呢?你想过吗?
是挣钱更多,还是职位更高?抑或能够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我想,许多工作了好几年的人都说不清楚,因为在我接触的这些渴望跳槽的人中,他们最常使用的衡量标准竟然是规模和实力!
他们认为,既然选择跳槽,那么准备跳进去的这家公司一定要比上一家公司规模更大、实力更雄厚才行。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去大单位才能挣大钱,才能学到更多东西,大公司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大公司上班,也比较有面子。也就是说,公司够大,就基本上能帮他实现前面那几个愿望。
有一位姓陈的先生找到我,希望我们帮他找一份“好工作”。陈先生今年刚满40岁,是国内一家二级券商的营业部总经理,对他来说,“好工作”就是到一家一级券商工作。经过一番努力,我们也帮他实现了愿望,把他推荐进了一家一级券商的某大型营业部。
陈先生换完工作后,职位还是总经理,工作起来却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感觉压抑。原来,他的人脉资源主要在南方。这家一级券商刚开始想拓展南方市场,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但是等他来了之后,公司却突然调整业务,决定让他巩固和继续开发北方市场。虽然陈先生把客户资源带过来了一些,但是凡事总有个适应过程,加上这是个大公司,方方面面的培训、学习很多,尤其是英语和电脑操作。陈先生以前缺乏这方面的操作技能,现在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有些跟不上节拍了。
其实,只要仔细想一下就能明白:既然是大公司,既然给你提供优厚的薪资,那么对你的要求肯定也是低不了的。现在这家营业部之所以会聘用陈先生,主要是因为他在业内拥有丰富的人脉和客户群,但这些优势现在由于公司战略的改变而荡然无存了。这样的情况仅持续了半年,陈先生就被迫选择了离职。这期间,陈先生不仅没有开拓多少人脉,相反,还失去了一些。这样的结果于他而言,只能说是得不偿失。
或许有人会心存侥幸,觉得他只是比较背而已。那我再举一个例子,也是最近发生的,或许会从另一个角度给你以启发。
今年45岁的吴先生是一家大型证券公司的投行部负责人,管理着全国17个营业部的工作。按理说,吴先生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比羡慕的。可是吴先生告诉我,他想跳槽,而且想去小一点的证券公司。
我当时就有些纳闷。他跟我说:这家大公司各方面的确都不错,他在这里实现了他很多人生价值。但是随着工作量的增大、工作节奏的加快,他越来越难以顾及家庭,家庭的温暖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了,所以他想到一家小的证券公司工作。这样,时间或许会充裕一些。
不久,吴先生就到了一家小的证券公司工作,职位是公司副总。虽然薪资没有以前高,但是工作轻松了许多,他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了。于他而言,天伦之乐才是无价之宝。
我觉得吴先生这是一种很理性的跳槽,当初去大公司没有错,现在离开大公司也没有错,关键是适合。跳槽时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现阶段状态的公司,才能“跳并快乐着”。
很多人跳槽时只考虑到了对象和时间,而忘了最重要的“时机”,才走了弯路,吃了大亏。“人往高处走”的“高”不是指所谓的大公司、高薪资,而是你心里面的一个高度。所以,有时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关键是你要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跳槽。
哪怕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你也最好考虑清楚再进去,千万不要等到自己忍无可忍了才开始改变。在我和朋友接触的跳槽者中,不乏从国企、事业单位中往外跳的,这种跳槽就比其他类型的跳槽所付出的代价要大很多。
第四,学会适当包装自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跳槽的途径。优秀人才选择跳槽,一般是通过猎头公司来推荐,很少有人才自己主动去接洽公司的HR的,否则就跟普通应聘没什么区别了,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位置。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存在的一大原因。许多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猎头公司,像我们华尔街猎头就是以金融界人才和客户为主的。
如果不是你找到猎头公司,而是猎头打电话给你呢?这时候,你显然已经被“盯上”了,又该怎么办呢?
给大家提几点小建议吧。
1.不用证明自己,交流的内容以工作为主。接到猎头电话,说明你比不少同行优秀,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还没到可以趾高气扬的地步。你可以谦虚、如实地告诉对方你现在的工作情况,然后询问是哪一家公司哪一个部门正在招人、自己是否符合这个职位。谦虚一点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反而会让猎头对你生出更多好感,也显得自己比较稳重。
为什么要把这列为第一点呢?因为在我接触的许多人当中,他们接到电话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停地证明自己,强调自己能力多么多么的强,资源多么多么的丰富。其实,这些还用证明吗?你要是不优秀,猎头还会给你打电话吗?这时候,你最需要关心的是合不合适的问题,而不是证明自己。
2.交流的时候不要夸大其词。很多时候,人才接到了猎头的电话,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很容易说一些夸大其词的话。这一点在职场很忌讳,因为猎头和企业一样,在选人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品必须好。一旦言过其实,你就有可能被认定“人品”有问题,日后也很难再被猎头推荐了。其实,人才大可不必担心“包装”的事。猎头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提供如实的情况,他们自会为你量身打造出一张职场“名片”。
3.要耐心,不要有抵触情绪。通过猎头推荐和直接到企业应聘毕竟不同,要对猎头有信心,双方保持联系和沟通就行了。有些人可能对猎头工作不了解和不理解,加上自己近期还没有换工作的打算,故而对猎头打来的电话比较抵触。还有些人觉得自己的手机号、工作单位及具体职位等信息是隐私,被猎头所掌握了,很是气愤。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猎头的工作本来就是搜寻人才,为人才和企业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不了解你,怎么可能帮你的忙呢?
有些人担心这样一来,自己的隐私会对外泄露。这就更加没有必要了。因为这些信息对于猎头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又岂会轻易外泄?就算委托方打算要,在没有征得人才的同意之前,猎头也不会把你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的。与猎头保持联系,对你来说没有害处,反而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行业资讯。更何况,将来说不定就在哪一天,你需要他们帮助了呢!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职场新人来说,要被猎头关注,似乎还不太现实。但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可以把这当成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只有时刻想着自己会被“猎取”,你才会更有竞争力。换言之,是自己主动投递N多简历、去N多家公司面试有价值,还是有猎头主动找到你,把你进行包装后高调地推荐到企业里去更有价值呢?有些行业由于工种的不同,可能根本不需要猎头的关注。但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推销自己,那些能够欣赏你、帮助你的贵人不也是一种“猎头”吗?
最后,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在跳槽中,除了做人要低调以外,还要注意别把事情做绝,凡事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不管是通过猎头找到的工作,还是通过朋友、熟人找到的,都应该表示一下感谢。
有一些人通过猎头公司去了新公司之后,连最起码的感激之情都没有。他们认为,猎头公司把自己推荐给企业时,已经收取了企业不菲的佣金,猎头公司应该感谢自己才对,是自己让猎头公司赚着钱的,怎么还要感谢猎头公司呢?结果,在需要找工作的时候,那叫一个热情,那叫一个诚恳,可是成功跳槽后,却换了另一副面孔。
做猎头的,就不可避免地要和许多企业的HR打交道,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客户。有一次,我帮一个人成功跳槽,当上了一家证券公司的HR经理。我很高兴,心想这家公司以后的猎头业务肯定会交给我们。可是当我兴冲冲地给这个人打电话时,他只是寒暄了几句,然后说他很忙,匆匆挂掉了电话。
我想,也对,人家刚上任,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于是,我过了半个月再给他去了电话。不料,他这次的态度完全变了,说什么不要经常给他打电话,影响他的工作。至于猎头业务的事情,他也一口回绝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看待这件事情,但我想,这个人如果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今后的工作,肯定会吃不少苦头的,这对他的职场前程也会有所不利。古人说:“凡事不必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三分余德于己。”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在职场中,过河拆桥从来都是遭人唾弃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