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
原先,跳槽是民营员工和外企员工的“专利”,现在就连国企也有不少人开始跳槽。原先,跳槽的多是一些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或中层人员,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职场新人。
据国内高等教育领域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便有近四成的人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属于主动离职的“跳早族”。离职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不喜欢工作,有的是嫌薪水少,有的则是觉得太累,看不到前途在哪儿……
跳槽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学问。工作不是不能换,但跳槽首先要跳出误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跳槽动机就跳了,属于盲目行为。跳槽包含了“为什么要走”、“往哪里走”、“什么时候走”、“怎么走”、“走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成功的跳槽通常是骑驴找马式的行为。跳槽之前,你最好确定下一家单位一定能比目前这家更有发展前途,或者能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否则就有些冒失了。
有个从海外回来的张先生,在国内一家基金公司任职。可能是在国外生活久了,他的言谈举止都有些西化了。有一天,他找到我,说是要跳槽,理由是公司的户外活动太少了。在国外的时候,他供职的公司经常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就因为这个?”我很好奇,问他,“还有其他原因吗?”
他说:“没有。”
我问他:“那你确定要跳过去的公司就能够经常组织员工参加户外活动吗?”
他说不确定,只是希望如此。
这就对了,你都不确定下一家一定会有,那还跳槽干什么?我提醒他说,你现在是在中国,不是美国、英国,别说一个国家了,就是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人不应该老拿过往的经历来衡量现在的事情。
因为据我所知,张先生目前供职的这家基金公司发展空间很大,提供给他的薪酬也非常优厚,所以他根本没有实质的跳槽动机和需求,只是有点个人的小抱怨而已。因此,尽管有生意送上门,我还是拒绝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猎头这个行业。猎头,又叫猎头顾问,供职于猎头公司,平时干的就是物色、发掘人才的工作,所以也有人简称我们就是“挖人的”。通常说来,猎头顾问接受了委托方(也就是客户方,基本上是大中型企业)的委托以后,才会帮助其寻找所需的人才。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对许多公司的职位、薪资以及人员变动情况都会比较了解,这样才能在公司需要人才的时候,根据情况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
猎头虽然也是中介,但是跟很多行业的中介不同,我们收费的对象是企业。每帮企业找到一个人才或向企业介绍了一个合适的人,我们都会向企业收取相当于这个人年薪的10%~35%的费用作为佣金。跳槽的人越多,我们的生意越火;跳槽的人越优秀,年薪越丰厚,我们收取的佣金也越高。所以我们服务的对象通常是优秀人才,以中高层人员为主。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你被猎头相中了,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已然成为一个人才了!
如果说HR要考虑的不是一个人是否最优秀,而是他适不适合,那么猎头的职业道德便是看一个人是否需要跳槽再帮他,而不是谁的年薪高就挖谁。有句话尽管可能影响我们这一行的发展,但我还是要说:在工作中,跳槽的次数越少越好!
事实上,在我接触的人中,很多人才其实对跳槽没有太过强烈的动机和需求。粗略一点分,跳槽大致可以按照动机类型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跳槽的人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有着良好的人脉、丰富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突出的能力。他们对当前的工作状态也基本满意,之所以跳槽,是因为应付起眼前的工作来绰绰有余,想寻求一份发展机会更好的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也获得更高的回报。
那么,什么是被动型跳槽呢?对他们来说,跳槽算是无奈之举。这部分人还没到真正需要跳槽的时候,只是出于对眼前工作的不满,比如福利待遇不好、工作没有乐趣、工作环境压抑、人际关系有问题、看不到发展前景……目前,这部分人是最多的,而且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说他们是为跳而跳,一点儿都不为过。
2009年刚毕业的小何,工作大半年后就跳到了现在这家公司。因为小何的专业是商务英语,而现在这家公司是做外贸的,需要她这样的人才。眼看着几个同学都去了类似的公司,加上自己现在的工作很不开心,小何干脆来了个“裸辞”。所谓裸辞,就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了,不给自己留退路。
辗转一番之后,小何终于找到了这家她认为是自己“完美一跳”的公司。可是她进了公司后才发现,当初应聘的是外贸助理,可是实际做的是市场助理。由于公司业务拓展很快,公司又让她负责国际市场的开发。小何压根儿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工作。尽管薪资比做助理的时候有所增加,但她觉得压力太大。公司最近又给她下达了额度更大的任务,完不成就要扣工资。部门里的同事基本上都还能够完成任务,但小何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又动了跳槽的念头……
相比之下,中高层人员算是比较好的了,但是盲目跳槽的也不少。以我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金融行业为例,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其中就有1/4的人在跳槽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加上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去了环境更好、薪资更高的公司,于是也坐立不安起来,想着哪天也跳槽算了。
殊不知,工作跟爱情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种“适合”包括阶段性的,比如说你目前的能力一般,并不适合在大公司工作,还需要再历练一段时间,否则去了也干不长久。这时候,哪怕有人向你伸出了橄榄枝,你也最好不要接受。一时的高薪、职位算得了什么?如果不能长久,神马都是浮云。
现在,人们跳槽跳得越来越频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压力大。这种压力不是工作的压力,也不是生存的压力,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当房价和其他物价都在噌噌噌地往上涨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便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你投以这样的眼光时,你扛不住了,于是在招聘广告前徘徊,在不同公司间穿梭。
其实,这么做有百害而无一利,工作没有乐趣不说,工资也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并不难,一是要认清自己,你喜欢什么工作,你自己最清楚;二是要有主见,一旦选定了,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随波逐流。
下面,我罗列几个比较常见的跳槽类型,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1.发展式跳槽。公司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目标不一致,或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为个人的发展前程而跳槽。这基本上属于主动型跳槽。
2.挑战式跳槽。喜欢向新的领域、新的岗位、新的高度发起挑战和冲刺,永不服输,也是主动式跳槽的一种。
3.“钱”途式跳槽。以金钱为目标,追着高工资走,谁给的钱多,上谁那儿去。这么说没有贬低这类人的意思,喜欢赚钱没有什么不对,他们挑选新单位时也的确是把薪资水平当做第一参考因素。
4.选择式跳槽。在一些特定领域选择不定。是当公务员、去事业单位还是去企业?去企业的话,是去国企、外企、民企还是合资企业?不清楚,故而频频跳槽。这些人跳槽得最频繁,还振振有词:“不多试几家,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5.感觉式跳槽。跟着感觉走,感觉好就干,感觉不好就走,美其名曰“顺其自然”。这部分人不乏随大流的,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别人进外企了,他也心痒痒的,缺乏主见。
6.习惯式跳槽。跳着跳着,有的人就跳槽“上瘾”了。他们的能力没得到有效积累,耐性却越来越小,人熟了,环境也熟了,一没有新鲜感,就觉得烦而无味,想换份工作。这跟挑战式跳槽有着本质差别。
7.创业式跳槽。这类人是“心机”最重的,有目的地到相关的企业走一圈,了解行业情况,熟悉行规、制度、技术、成本等各项指标,为自己创业打基础。
无论你是哪一种,既然选择了跳,都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真的非跳不可吗?第二,跳出去会比现在好吗?第三,能胜任跳之后的工作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放手去跳吧。但是记住,跳槽有风险,行事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