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反驳这句话,我想需要很大的勇气及很好的解释,否则很可能会被轰成蜂窝……是的!我想我是做好准备的,我也会好好来说明观点。
我们会用这句话来提醒身边的人,或者是对于一些事件来做一个最简单的解释,通常就是用在“不要去接触不好的人与事,否则你也会变成那样”;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也渐渐变成是我们对于这些所谓的不好的人事物的总结,却很少用在劝退人上面,为什么?如果这句话你不是拿去劝诫,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拿这句话去对我们希望他改进的当事人说?是不是因为你认为即使如此奉劝当事人,他也根本听不进去?如果你是这么想,那么我跟你有同感,听听我的说法吧!
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坏人,我们也很难定义什么叫做真正的坏,这就像我们很难去定义吹牛算不算说谎一样;而且坏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坏,他会觉得那叫酷。所以你对被认定个性坏的人说教,他怎么会听得进去?他一定是受到教训了才会懂得反思。
我遇见过几位为人父母者,他们同样都有孩子管教上的问题,认为孩子在外面交了坏朋友,受到坏朋友的影响,然后开始跟父母亲顶嘴、打罚也不怕,真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比较有效。我非常佩服这样的为人父母者,还会想到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因为有很多父母亲根本不认为需要跟孩子沟通!但是我请这些父母不妨去问问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做坏、希望父母用怎样的态度来沟通,也许比较能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也更能让两代人之间找到比较契合的沟通角度。
也许父母的看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父母的往往只有一种观点,那就是“父母看法”,一味地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不仅孩子无法明白,也会造成彼此越来越深的代沟。所以不妨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问问孩子,他觉得自己受质疑的言行是对的吗?或是可以提出一套能说服人的说法,如果孩子可以说出一套想法,而且不是为叛逆而叛逆的话,也许做父母的可以试着去理解,并尝试以孩子可以接受的角度去沟通、为他分析,这也是进一步了解孩子想法却不至于被拒绝的温和方式。通常有这类问题的家长,在尝试用多重角度来跟孩子沟通后,与孩子的互动会变得比较多、比较正面,孩子也渐渐出现主动跟父母聊自己的事情。
其实不只是为人父母者,人跟人之间都会有磨合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认为自己的角度和看法才是正确的。人和人之间只有投不投缘、适不适合、愉不愉快的问题,而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未经沟通就断定他人的是非对错,是无法取信于对方的,也就更别谈未来是否能够深交。以往朋友义愤填膺地告诉我他有多恨某个人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对方,也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他觉得你才是错的,彼此指责并无益于未来的互动,不如开诚布公来讨论,也许彼此会更清楚未来怎么相处、看待事情不发生冲突。如果真的不想跟对方再有任何牵扯,至少应该感谢对方给了你一个很好的人生经验,让你在自己还承受得起的时候,学会认识一个人,那将比你现在生气或是悲伤都要正面而实际得多。
耳提面命
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做真正的坏,这就像我们很难去定义吹牛算不算说谎一样;而且坏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坏,他会觉得那叫酷。所以你对被认定个性坏的人说教,他怎么会听得进去?他一定是受到教训了才会懂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