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忍”是一门学问,它的过程也许痛苦,但结果绝对是有助于自己的。譬如西汉时的韩信,他在面对流氓的挑衅时,觉得没有必要为这种小事去惹麻烦,所以选择低声下气地从流氓的胯下钻过,避开事端,虽然当时他的行为被众人耻笑,但他的气度使他日后终成大器。三国张飞,因为行事冲动霸气,便出城与吕布作战,结果中了吕布的计,失去了徐州。于是“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在诸多例子当中呈现,成为后人引以为戒的金科玉律。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深究过,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当中,其实“忍”的呈现不是一种心性的培养,而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现在痛苦地忍耐,只是为了未来能够扬眉吐气、位居上风。换到现代来解释,国外政党之间的权力斗争,绝对会容许对手一再叫嚣而不动声色,只因为他们要选另一个更好的时机来做反驳、甚至反击,这个时机可能就是投票前、媒体聚焦完整前、证据搜集齐全前,因为日后作好准备火力全开,才能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此外,我们也从社会事件中发现,真正充满报复心态的人绝对不会在事前跟你叫嚣要你好看,而是让你误以为他无能,结果他默不吭声地聚集更多人来找你……所以当忍气吞声的动机是一种手段时,其实我们可以解释“未雨绸缪”也是一种手段,“先发制人”也是一种手段,谁又能说自己一定要学会忍一时之气呢?
一位阅读过我的催眠书的读者写信给我,他很感谢从书中学会一些如何平衡情绪的方法,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对于许多事都是敢怒不敢言,持续的压抑让他生活得很不快乐,但是从书中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如何用正面的角度来看事情,所以现在当他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告诉自己“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看了他的来信,我赶紧回信给他,因为我觉得这信中的内容好像是在说明我在教他忍耐,我有必要来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我告诉他,“忍”也是有一定的分寸和原则的,当忍则忍才是正确的态度,凡事都忍则会让自己的个性显得软弱,所以我强调所谓用正面的态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别人此刻的作为和心态,千万不要把“忍一时之气”当作是一种习惯或是唯一的角度,那不是我的初衷。这位读者连解读成这样都觉得好过多了,可以想见,当他了解真正可以对他有正面帮助的概念时,他的生活绝对会有更好的改变。
其实心中有疑问或不平时,应该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问题纠结在心中,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和困扰的好方法;因此,建议你不要再去错误地解读古人的见解,毕竟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许多人情世故已经超乎了古人的想象,他们没有改变想法的机会了,但是你有,所以你应该用对自己更好的方式去看待它。
耳提面命
当忍则忍才是正确的态度,凡事都忍则会让自己的个性显得软弱,所以我强调所谓用正面的态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别人此刻的作为和心态,千万不要把“忍一时之气”当作是一种习惯或是唯一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