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句话,我永远都充满疑问,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上国小的时候,我曾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不可以举个例子?”结果老师叫我到后面罚站,要我自己想通了再回来坐,可是我怎么可能自己想得通?我就是想不通才提问啊!唉!不禁觉得现在的小孩真幸福,生活在媒体主体鼓励全民报料的时代,没人会被老师唬弄。
也许你会说“因为你现在帮助他,他将来也会在你需要时帮助你”,确实是如此吗?如果我当初是在与他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帮助他,或是日后我们不再相见,他怎么会知道我需要帮助?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朋友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我们也许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凭什么我要认为这就是在帮助自己?
一个没办法解释清楚的道理,其实反而会误导别人,譬如我说从小没有人可以清楚地跟我解释这道理,连老师都以叫我去罚站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等于是被强迫选择“妥协”或是“为反对而反对”,这不但没有教育意义,也使得对此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你去帮助别人,今日他受惠,未来他也会将心比心地去帮助其他人,也许有天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也许就曾经受过他人施惠,于是变成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样解释像不像绕口令?我倒觉得更像解释传销的定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传销事业,所以有些讯息会有断层,这也可以解释出我们一直搞不懂什么叫做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的道理一样。
有一回在NLP(神经语言程序)这门课程的课堂上我联想到这个话题,希望学员们能竭力证明这道理说不说得通、做不做得到。大部分学员的反应都先是“这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定理啊!”接着学员们不是举不出例子,就是让假设的情境很容易就被质疑到哑口无言,我们又再一次地证明了这并不是“天理”。通常在你认定了这个道理是被质疑的时候,就会在别人需要援手时,降低了拔刀相助的意愿,所以质疑这个论点最主要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否定它,而是让人“了解”帮助他人的动机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并且了解别人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帮助你,因为别人有自己的意愿或考虑。没有预设立场才能让你发自内心地去做、去接受。以这样的想法去看待这件事,将能够让你将慈悲的心更加形于外,进而去影响周遭的人。
也许此时又有人说“反过来也还是老话一句:帮助别人应该不求回报”,这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刚刚前面提到了,善的行为其实也应该有其考虑,所以“习惯”这种作为和想法才是重点,当作一种习惯会让你认为这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是没有回报的,而且少掉了一个让人质疑的论点,可以让人更发自内心去接受“帮助别人”,渐渐变成一种习惯。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经常会遇到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将自己照顾得很好,或者大家都很压抑,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帮助别人”更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心态,而不需要随时地提醒自己。如果这样的思考和作为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推而广之,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如此,等未来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将会发现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少了,不假思索伸出援手的人多了,那不是很好的画面吗?
耳提面命
一个没有办法去清楚解释的道理,反而会误导了别人,让人只能选择“妥协”或是“为反对而反对”,这不但没有教育意义,也使得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