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时无声胜(1)

身体语言:教你超强读心术 作者:(英)詹姆斯·博格


 

我说两种语言:肢体语言和英语。

-- 佚名

自幼及长,我们有过无数次与他人沟通的经验,在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我们除了“听其言”之外,必定也在“观其行”,借以听到对方的话中话。既然我们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某种意义,所以也应该知道自身的举止,对别人而言也代表着某种意义。

仅仅靠读演讲稿,我们是不可能说服对方什么事的!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手势、表情、调整与对方的距离等等方式,来加强言语的效果;即使是电话或网络交流,我们也会使用声调或表情符号来加强效果。而这些用来加强效果的方式,通通可以称为肢体语言。经由过去五十年研究的结论,肢体语言是人际交流不可少的工具,基本上能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

·  接受与拒绝;

·  喜欢与讨厌;

·  感兴趣与缺乏兴趣;

·  事实与杜撰。

如果我们在对方说话的同时,就能将上述四点分辨清楚,既不会在对方不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且能及时针对听众的反应而适时调整话锋,减少许多可能的尴尬场面,提高整个沟通的效率。在此,我想提醒各位,不管和谁沟通,无论远近亲疏,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和看,否则再怎么亲密的关系也会渐渐疏远。

沉默的声音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是首选的沟通工具,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么说话,学习选字用词,想尽办法说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美篇章。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讲话,绝对不单是词句的功劳,更重要的是藏在言辞之间那些无声的呱噪。既然无声,又怎么会呱噪呢?让我们来听听,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还有哪些声音走进我们的脑海:

·  服装穿着;

·  姿势仪态;

·  面部表情;

·  眼神视线;

·  举止动作;

·  整体状况;

·  彼此的距离;

·  音调、语速、声调转换(统称为说话的节奏)。

任何一个人,不管嘴巴有没有在说话,上述的种种无声语言都在不停地说话;这些从潜意识里发出的言语,隐秘地传达我们内心世界,其强度超过我们绞尽脑汁编造的言语。比如说手势,就是个非常有力的肢体语言。一边说话一边使用合适的手势,可以让对方更清楚知道一段对话的中心思想。若是只靠言辞表达,那几乎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合适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加强言语的效果,但是我们常常除了选择的手势之外,不知不觉地还流露出其他动作,同样也影响了言语的效果;而这些不知不觉传出来的讯号,通常是麻烦的开始。

让我们来看些研究结果,早在1971年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bert Mehrabian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Mehrabian教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有声与无声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设计一套套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归纳出多数人适用的模式,然后借此来观察并了解人们是如何歪曲解释彼此的语言的。

这项研究找出了沟通的三个主要元素:肢体语言、声音、用语,并且还总结出一般人沟通模式中的三个常数:55、38、7。其代表一个人接收他人传达的讯息方式:

·  百分之五十五的讯息来自“看”到举动。

·  百分之三十八的讯息来自声音、音调、语速(说话的节奏)等等。

·  百分之七的讯息来自说话本身的内容。

由以上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组合一个完整讯息的元素,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占了百分之九十三。

智慧小语

我们接收一个完整的讯息,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来自对方的举止和说话节奏。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这组数字推演出下列的结论:

·  与陌生人见面的最初三分钟,我们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将会严重影响我们在对方心里的形象。

·  如果我们说的话和行为有任何的差异,对方选择相信你的行为,而非语言。

·  我们不经意的举动,往往是别人截取讯息的重点。

把这三个结论浓缩简化,其实就三个很简单的问题:

1. 你的表情和仪容,看起来顺眼吗?

2. 你说话的样子,听起来舒服吗?

3. 好吧,听听你说了什么?

简而言之,你的肢体语言比你说话的声音大多了。

小心误区

十多年来,有些人误解了55-38-7的研究结果。他们以为只要穿上名牌服饰,配上精美华丽的简报,说话尽可能的感性诱惑,整个交流过程便会圆满成功。问题是,如果简报内容空洞且逻辑紊乱,那么交流不但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落个“绣花枕头”的称号。

我们只能说,相对而言,用字遣词本身不那么重要,但在整个交流过程里,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住,缺少这百分之七,传达的讯息就不完整,也不正确。

所以,55-38-7的研究结果应该这样解读:“如果我们不能给对方优良的第一印象(55%),对方就没有心思聆听我们接下来百分之四十五的声音。”

就算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认真或心不在焉),但是说话的整体节奏一塌糊涂,那百分之七的语言再好也枉然。当然,大多数听众还是会礼貌地听完我们说话,但是心里早否决了!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在公众场合里,看到风度翩翩或者美丽大方的某人,可是只要对方一开口说话,声音像要吵架,内容索然无味,我们是不是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说话的内容不重要;好的肢体语言能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让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绝对不是说我们只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此后就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

再把研究报告简单做成两个结论:

· “语言”本身主要是说明讯息和资料(电脑硬件);

· “肢体语言”主要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情绪(电脑软件)。

我们将会在第三章讨论声调和态度、情绪之间的关系。

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中介,例如白居易这么形容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所以,我们在上述三个元素的得分,直接表现在别人对我们的评判:

·  是否喜欢我们?

·  是否信任我们?

·  是否想和我们吃顿饭?

·  是否想和我们合伙?

坦白地说,就是还想不想跟我们继续来往!

小心误区

有些人虽然能精确解读别人的肢体语言,可是却从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结果依旧无法让现有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和解除,多半都决定于初相见时的三分钟印象;我们在潜意识里评判这三分钟看到的种种,然后立刻认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可没说三分钟后就可以随便胡来)

我们嘴巴里说着友善迷人的字眼,如果没有配套的肢体语言,那么就会给对方留下“乡愿”的印象;同样的,我们一直在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配合其言语,判断这人是否真诚。

我们让所谓的第六感来衡量许多事,比如从对方的外表和举止来判定其人品,虽然不是很理性,一个直觉而已,但从整体来说却很完美: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对方的心底,往往是没有经过人工加料的结论。

从高处来看,为什么我们的肢体会说话?说了些什么话?最主要的,肢体说的话,是不是我们想说的话?但是,不论好坏,第一印象已经给出去了。有个广告词这么说:你没有机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的,时间不会倒流。所以,我们要确定对方没有误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让人看起来言行一致,人们会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