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学
说起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达尔文在1872年写的一本书——《人类与动物的情绪和外在表现》。可惜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这门学科才真正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雷·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是美国一个早期研究肢体语言的人类学家,他在1950年的时候,首次把这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命名为肢体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就是由身体各部位来表现,并且在人与人的整个沟通过程中,扮演无比重要的角色。
我们此后所谈的姿势,指的是说话时身体各个部位动态与静态的所有动作,包括脸部的表情以及说话节奏。这个定义,可以算是由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博士所提出。
这些泛指的动作,可以是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所指挥控制而发出的,但多数是不经意流露的行为。很有意思的一点,大部分人看到自己那些不经意的行为时,多半都希望这些举动可以立刻消失,最好从来没有发生过。例如,我们参观一个研习营,看到台下很多人用手托着脑袋,我们大概就认定这是个无聊的演讲,对吗?也许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
谈到肢体语言的基本模式,则是延至1970年才发展出一个雏形,保罗·伊科曼(Paul Ekman)和华勒斯·佛里森(Wallace Friesen)两位博士,他们在加州大学发展出一套面部表情编码,第二课我们就会说到这套密码。他们还把肢体语言大略分为五个方面,方便一般人了解及应用。
1. 图片演示
这是伴随说话时,身上所有的动作和表情,基本上,这些动作会被用来强调话题的重点。例如,当你说到房价飞涨的时候,你会手掌向上把整只手往上举。
2. 象征
通常用来取代一个或几个字词,最明显常用的例子,当你觉得某人或某事很棒的时候,你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象征性动作,尤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间被广泛接受。但是,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某些象征性动作会有完全相反的解释。所以,面对不同种族宗教历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使用特定的手势,以免造成误会。一旦出现这样的事,那也没办法,除了尽可能的解释之外,我们只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
3. 感情表现
此指因为情绪改变,无意中流露出来的行为动作。我们的表情、姿态等等,伴随着四肢组成整体的仪态;别人根据这个仪态,不难猜出我们现在的心情状态。我们以后会谈到很多这方面的事,不管是看别人或是看自己,我们经常因此泄露一些秘密。
4. 替换行为
类似于上述的感情表现,不过是转换情绪的表现方式,可以当做情绪的指标,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我们还可以从这种替换行为里,看出对方是否诚实,心态是否平稳等。替换行为包括动静互换,肢体之间的互动,常见的行为如咬手指、摘眼镜,或者不停地抚摸珠宝……很多不同的行为,我们有一章节会专门细谈。
5. 调整
这些动作与个人的听说功能有关,并且受到大脑的控制,是说话者的意图指标。典型的行为有:点头摇头、视线接触,以及刻意改变身体姿势都属于此类行为。
智慧小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记住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也不要忘了沟通是个双向道,你看着别人,别人也看着你。
永远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对方正在告诉我们什么?
2. 自己又在告诉对方什么?是不是自己希望对方知道的事情?
让我们从最基本开始:
· 人们多半是口不从心;
· 作为一个讯息接收者的我们,有义务对讯息做正确的解读,找出真正的含义。
当然,我们的解释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
· 有没有传递正确的讯息给对方?
· 作为一个讯息传递者,我们有义务消除可能影响讯息正确性的肢体语言。
因为这些会影响整个沟通的结果。
有心或是无意
所以,在我们继续下面的课程前,我们把肢体语言在人类沟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做一次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但是可以影响整个沟通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全身的每个部位,天天都说个不停,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两点:
1. 少数的肢体语言是有意为之。
2. 大多数的肢体语言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说是无意识的举动。
应该寻找什么?两大重点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学习,在整个沟通的过程里,我们首先要特别注意:
1. 对方是否轻松自在?
2. 对方的肢体是表现接受还是拒绝?
这两点可以作为解释肢体语言的捷径,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并善用这两条捷径,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用我们训练过的眼睛,看该看的事物,如此就能准确地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对方喜欢与我相处吗?
2. 对方赞同我的意见吗?
拒绝与接受
关于对方是否觉得自在,可以由对方的姿势中看个明白。一个心里自在舒畅的人,其必然表现出开放的姿势;若是紧张焦躁,其姿势必然是封闭排外的。
关于认识情绪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当然,了解别人当下的情绪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原因在于懒惰或者少一根筋,或者就是又懒惰又少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