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俺要当打鬼子的兵”(1)

战争记忆 作者:张正隆


庄里来个算命先生,长袍马褂瓜皮帽,提个装着黄雀的笼子,打着板子(用两块木板击打出声响,人们一听就知道算命先生来了,类似商贩的叫卖声),被赵兴元的母亲恭恭敬敬地请进家门。报上生辰八字后,算命先生伸手掐算一阵子,放出笼子里的黄雀,待它从一堆卦帖中叼出一张,看了看,说:不好呀,你这孩子要有大灾大难了,血光之灾呀。

见母亲大惊失色,算命先生道:老嫂子,你别急,俺给你指条道。让你儿子当兵,就可逢凶化吉,当官发财,你们一家人就等着跟他享受荣华富贵吧。

母亲哭了。

赵兴元10岁时,父亲去世。两个姐姐出嫁了,一个哥哥闯关东了,就母亲和个70多岁的奶奶守着他。13岁的孩子还不是家中的顶梁柱,却是两个小脚女人的全部希望所在呀。鬼子来了,杀人放火,许多年轻人扛枪打仗去了。儿子也要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赵家祖辈没一个当兵的,当兵不但名声不好,枪子也不认人呀?再说了,你才多大个人呀?

可神灵的旨意是不能违抗的。

13年后,即1951年,母子重逢。望着已经当了副团长的儿子,母亲道:那年那个算命先生,算得还挺准哪。

殊不知,这是13岁的少年一手导演的一出戏。

几次说要当兵,母亲就是不准。闷闷不乐的少年走在街上,听到嗒嗒的打板声,顿生一计,迎上前去,如此这般一说,那算命先生就奔他家去了。

激昂慷慨,

满腔怒火,

看日本一次次侵我山河。

沈阳之变占东北,

淞沪之役民遭劫。

好男儿,前线死,

大丈夫,身报国,

看手中大刀一律新磨。

肥田要用敌人肉,

浇地要用敌人血,

平区区四岛做原野,

供耕作!

这是“七七”事变前,赵兴元读义学时,老师文志远创作并教唱的一首《好男儿》。

文老师,还有个王老师,都是从城里来的受过教育的20多岁的热血青年,留着乡下人罕见的分头,讲着乡下人没听过的名词、道理。讲列强侵略,瓜分中国;讲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东北,把东北变成侵略扩张的战争基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们现在还小,但中国的未来是你们的。你们要发愤读书,告别愚昧,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中国人,才能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有时讲着讲着,就激昂慷慨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还有“三民主义,吾党吾宗”的国民党党歌兼中华民国国歌。

十多岁的孩子,许多道理听不大懂,有些却是一点就透。而到未出1个月,就耳闻目睹了3场血案时,也就不需要再讲什么了。你不抗战,就只有任人屠杀、宰割,这道理还用讲吗?现在就看你的胆量、血性和中国人的良知了。

没想到的是,参军未扛枪,当了勤务兵。

邻居魏书涛,20多岁,参军后回家办什么事。赵兴元叫他大哥,说你带俺去队伍上吧。魏书涛摸着他的脑袋,说,还没支枪高,队伍不会要的。赵兴元说,咱庄多少比俺高的人,摔跤都摔不过俺,咱俩不也差点打个平手吗?

赵兴元从小能干活,父亲去世后就更不用说了。不光是肯出力气,还善于用脑子,割草打柴、给人插秧,一般大的孩子都没他快。至于下河抓鱼、上树掏鸟蛋、男孩子都喜爱的摔跤游戏,比他大的都服他。可到了游击队,人家看他年纪小,个又小,就让他给特务队长当了勤务兵。

他不知道这勤务兵是干什么的,干了几天,就说:俺要拿枪打鬼子。

队长高培元三角眼一瞪:没三个大钱加块豆腐高,还要打鬼子?俺看你小子是不乐意伺候老子吧?告诉你,把老子伺候好了,就是为抗战出力了。

高培元是司令高松坡的侄子。高松坡是明水区区长,济南沦陷后,拉起这支队伍,被国民党改编为山东抗日游击队第18梯队,又称“高松坡支队”。最多时,有几千人,当地许多爱国人士都投奔这支队伍,像文志远老师就在司令部当秘书。高松坡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也来了,部下也纷纷效仿。一些人就是想挎支盒子炮,在乱世中混出个头脸。不过,在1941年高松坡投敌当汉奸前,这支队伍还是抗战的,当然也反共。

特务队又叫警卫连,主要是保卫司令部、侦察、搞情报。高培元不到30岁,中等个头,瘦瘦的,脸色青灰,一看就是个大烟鬼。这人胆大,会点武功,是个亡命徒,特别是抽足大烟后,生死不怕,成天牛皮哄哄的,谁也不服,就听他叔叔高松坡的。他跟胶济路上的黑道人物、敌伪政权中的两面人物,混得挺熟,好多把兄弟。半夜三更摸进汉奸家,掏出情报,把汉奸干掉。化装成赶集的,打鬼子、汉奸黑枪,把集市闹得鸡飞狗跳。打鬼子是条汉子,打麻将汉子几条。几个当官的原来就是麻友,带着麻将投军的,嗜赌如命,成宿地打,眼睛熬得像兔子眼睛似的,通红。

赵兴元就得跟着熬。烧水、沏茶、打手巾把子,饿了再给弄吃的。赢了,看人家心情好,瞅工夫打个盹儿,有时还赏个角儿八分的。输了,你就提心吊胆去吧,手巾把子不凉也凉,不烫也烫,随时可能摔到你脸上。若露出点不满,拳脚就上来了。不管人家什么时候睡够了醒来,洗脸水、漱口水就得摆在那儿。

这兵当得还不如赌馆那跑腿打杂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