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元到1连10班快1个月了,才有了支章丘造马拐子(即马枪)。
地处鲁中的章丘县,远近闻名的,一是大葱,葱白肥嫩,淡辣中略带清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至今远销海内外;二是铁匠出名--章丘人推个独轮车,一边放个火炉,一边放置其他铁匠家什,走村串镇,打制剪子、菜刀、斧头、镰刀、锄头、耙等家用、农用铁器。独轮车吱吱呀呀走到哪里,问知是章丘人,就是品牌、信得过产品。
“七七”事变后,队伍蜂起,司令如毛,紧缺的是武器,一些铁匠就转产打造刀枪。造枪是违法的,就在菜窖里,或是挖个地窖子,或者跑进山里,能拿到支什么枪,就照猫画虎仿造支什么枪。当然都是“快枪”(老洋炮放一枪后,要重新装填火药、铁砂,慢;步枪射速快,当时老百姓称步枪为“快枪”)。弄截钢轨,烧红了,就叮叮当当砸起来,谁有台手摇铣床那就了不得了,让同行眼红死了。造枪最难的一道工序是枪膛里的来复线,子弹最难的是底火。开头那枪都比较粗糙,还有炸膛的,后来越造越精致,与被仿造的枪放在一起,简直能够以假乱真。
据《章丘县志》载,高松坡拥有一个500余人的兵工厂,可日产步枪30支、机枪2挺、手枪3支、手榴弹200枚,月产迫击炮6门。普集镇大地主翟敏蔚在浅井庄建制枪厂,研造出转盘机枪、捷克式机枪、掷弹筒,及各种步枪、手枪、子弹,自用并出售。
赵兴元的这支仿日式章丘造马枪,八九成新,是章丘铁匠的早期作品。
除了立正、稍息、前后左右转,赵兴元知道得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军事术语,就是“三点成一线”。可他这支章丘造马拐子,缺口、准星、目标三点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一线,因为那缺口和准星不在一条直线上。后来的章丘造用上1年,那烤蓝几乎跟原来一样。他这支枪龄也就1年多,那烤蓝几乎磨光了,害得他有空就得用火柴熏那缺口和准星。本来三点就成不了一线,阳光下金属再反光,那枪就更打不准了。至于枪管和枪托粗糙得仿佛带刺儿,就根本算不得什么毛病了。最要命的是在打出第一枪前,他还不知道这是支“单打一”。弹簧太硬,击发一次,撞针就把子弹底火穿透了,大栓就拉不开了,就得把大栓卸下来,鼓捣一阵子。不然,或许第一次战斗,他就能消灭一个日本鬼子。
1连100多人,有十几种枪。老洋炮、章丘造、汉阳造、沈阳造(又叫“沈阳盖子”,因枪栓上方像三八大盖一样有个防尘罩,故称“盖子”。沈阳造性能比汉阳造好些,章丘造初期仿沈阳造较多,后来大都仿造三八大盖)、捷克式、三八大盖、德国老套筒、法国九连登、俄国水连珠,等等。三八大盖打6.5毫米子弹,其余都是7.9毫米。叭--勾,三八大盖的枪声带回音儿,一听就知道是鬼子来了。后来缴获越来越多,有时就难分彼此了。但若是清一色的叭--勾,那还是鬼子。
自第一次战斗后,一听到叭--勾,赵兴元的心就咚咚跳得厉害,眼馋得恨不能从嗓子眼里伸出个小巴掌,发誓要夺支三八大盖。
刚当八路时,全营500多人才有5支三八大盖,1连1支,2连1支,3连3支。训练、行军,扛着三八大盖的人自豪呀,大家也爱多瞅上几眼,羡慕呀,那是宝贝呀。并不是它的性能比别的枪好多少,而是缴获的三八大盖大都是新枪,其余那些杂牌枪几乎全是旧枪、老枪,甚至是破枪。像水连珠,射程远、威力大,百多米距离可射穿钢盔。可旧枪就不行了,子弹飞不多远就放横了,那准头和穿透力自然就不行了。九连登射程也比三八大盖远,子弹也多,这一点挺招土八路喜欢,可因为太旧,故障就多。副班长那支九连登,大栓经常拉不开,大家就叫它“急了用脚蹬”,有时连蹬带踹的,那大栓也一动不动。
那时拿到一支枪,大家会习惯地拿只弹头,或把子弹倒过来,放进枪口里试试。弹头进去一多半了,那枪就不大行了:咣啷一下掉进去了,那枪就废了。那也得背着呀!虽然战场上还不如根棍子抡起来管用,那也是支枪,再弄些秫秸秆子,把子弹袋塞得满满的,显得枪多弹足,威武雄壮,能吓唬敌人呀!
身穿大褂子,
腰别撅把子,
叭勾一下子,
回头钻茬子。
至今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一些老人口中,还能听到这样一首民谣。说的是抗战初期,抗日军的打扮、装备和战法,难说有多少代表性,却生动、形象。那时老百姓多穿长及膝盖的褂子,有的还套件小袄,像马甲似的。部队没有统一军装,也就军民不分,一套打扮。“撅把子”是种土造单打一的手枪,像如今的猎枪似的,掰开后装填1发子弹,悄悄地埋伏在哪儿,瞅准敌人,放一枪,趁敌人还未回过神来的工夫,赶紧就跑。若再装填再打,敌人那火力就把你压住了,再跑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