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通货膨胀是一堂发人深省的投资课,让很多人认识到自己的资产潜在的风险,也认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才能有效地化解通货膨胀对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不得不面对的真相--通货膨胀就在我们身边,并随时有可能吞噬我们的财产。
许多普通投资者非常关心的是,如果通货膨胀再度出现,应该如何应对。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引发通货膨胀现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这个时候,由于货币数量增多,而商品的数量并不能凭空产生,所以货币就不具有原来所代表的购买力了。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货币看作不具有优势的资产,把商品看作具有优势的资产。延伸到股权类投资上看,在通货膨胀初期,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对相关企业的业绩有所提升,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也会得到相应提升,但后期则因为成本高昂,有可能对业绩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导致投资者资产价值的下降。贵金属由于兼具一定的货币属性,并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所以被普遍认为是可以在通货膨胀中保值的。房地产之类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刚性需求特征,在通货膨胀中,只要供给不是极端地大于需求,通常会被投资、保值和正常的需求共同影响,价格有所上涨。
可见,在通货膨胀时,我们可以考虑买入商品、贵金属、房地产,也可以考虑在通胀初期进行适量的股权类投资,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退出。而最大的错误莫过于从始至终只持有现金,这样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在我们作出上述投资决策的同时,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们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通货膨胀是否来临?其实方法并不复杂,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宏观数据的分析判断通胀是否存在,也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通胀的迹象。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出现之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出现上涨,这也是通胀对我们最重要的影响。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判断。统计数据主要是参照“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就是CPI。国家统计局每个月都会公布这个数据,如果CPI与此前年度相同月份相比出现超过5%的增幅,那么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就可以认为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CPI增幅在3%~5%,可以认为是通货膨胀率偏高。如果CPI增幅在3%以内,并且不是连续增长,那么尚可认为是比较正常的情况。CPI的环比数据也是比较重要的,它反映了当前物价上涨的速度。所以,CPI可以作为投资时的重要依据。但这种以数据为判断依据的方法,往往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指数的构成比较机械,而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商品对应的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不同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需求相对稳定的商品的价格变化,来辅助判断每个时期的通胀情况。比如,平时可以较多关注食用油、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和蔬菜等食品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大多是由于成本提高所导致,这也经常是非正常通胀的开端。再比如,可以关注煤、电、燃气、水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些基本生产资料出现价格上涨,也就意味着成本的上涨,那么最终一定会传导到一些工业品当中,对生活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照上面所讲的投资思路,进行相应的投资。比如,当CPI同比增幅超过3%、环比增幅连续几个月超出2%,同时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价格几乎全部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通胀有可能正在形成。这时就可以考虑进行消费品、食品和一些资源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或者考虑买入一些大宗商品或贵金属。如果此时房屋的租售比仍然处在高于1∶200的低估范围之内,也可以考虑买入房产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
如果此后通货膨胀加剧,上述资产的价格在初期都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而且除了股权类投资以外,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通常会贯穿通货膨胀的始终。所以,几乎可以一直持有商品、贵金属和房产直到通货膨胀结束。而对于一些非资源类的股权投资,我们则需要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选择退出的时机。因为在通胀初期,企业产品的价格会上涨,这时企业的利润会高于通胀之前。这种预期也会反映在股权类资产的价格上,但是随着基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的各项成本都会增加,虽然企业产品价格出现了上涨,但市场对价格的接受也会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价格过高,就会直接压制需求。那么企业就需要在产品销量和产品价格之间进行适当的权衡。但无论如何抉择,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利润空间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考虑卖出股权类资产兑现利润。一般来说,通胀对企业利润的挤压会体现在严重通胀持续的三到五个月之后,我们可以考虑在CPI增幅同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的时候,逐渐退出股权类资产的投资。
通货膨胀都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引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判断,最直观的指标就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存款,这两者是随时有可能进入流通领域的钱。M1数据定期由央行公布,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M1的衡量是以其增速为标准。M1增速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当月的M1与此前月份的M1直接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根据我国近十几年的情况分析,M1的增速在10%~20%属于常态;当M1增速低于10%时,通常会表现出很强的通缩压力;而当M1增速高于20%时,通胀的压力就开始显现。
笔者曾经做过统计,如果在M1增速接近或低于10%时买入股权类资产,在M1增速高于20%时卖出,假设股权资产的配置参照类似深成指这样的指数构成,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型基金,则从1996年至今,收益应达到90倍左右。当然,这仅仅是举例说明M1增速对于判断通胀程度、指导投资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在M1处在低位时买入商品,并在M1处在高位时卖出变现。也可以考虑在M1持续低于10%运行之后,并出现逐渐上升的过程中,考虑买入房地产和贵金属,进行长期持有而对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总之,把握经济脉搏,判断通胀周期,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才能有效地避免通胀对生活的不利影响,并使资产实现增值。
许多普通投资者非常关心的是,如果通货膨胀再度出现,应该如何应对。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引发通货膨胀现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这个时候,由于货币数量增多,而商品的数量并不能凭空产生,所以货币就不具有原来所代表的购买力了。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货币看作不具有优势的资产,把商品看作具有优势的资产。延伸到股权类投资上看,在通货膨胀初期,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对相关企业的业绩有所提升,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也会得到相应提升,但后期则因为成本高昂,有可能对业绩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导致投资者资产价值的下降。贵金属由于兼具一定的货币属性,并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所以被普遍认为是可以在通货膨胀中保值的。房地产之类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刚性需求特征,在通货膨胀中,只要供给不是极端地大于需求,通常会被投资、保值和正常的需求共同影响,价格有所上涨。
可见,在通货膨胀时,我们可以考虑买入商品、贵金属、房地产,也可以考虑在通胀初期进行适量的股权类投资,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退出。而最大的错误莫过于从始至终只持有现金,这样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在我们作出上述投资决策的同时,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们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通货膨胀是否来临?其实方法并不复杂,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宏观数据的分析判断通胀是否存在,也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通胀的迹象。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出现之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出现上涨,这也是通胀对我们最重要的影响。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判断。统计数据主要是参照“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就是CPI。国家统计局每个月都会公布这个数据,如果CPI与此前年度相同月份相比出现超过5%的增幅,那么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就可以认为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CPI增幅在3%~5%,可以认为是通货膨胀率偏高。如果CPI增幅在3%以内,并且不是连续增长,那么尚可认为是比较正常的情况。CPI的环比数据也是比较重要的,它反映了当前物价上涨的速度。所以,CPI可以作为投资时的重要依据。但这种以数据为判断依据的方法,往往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指数的构成比较机械,而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商品对应的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不同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需求相对稳定的商品的价格变化,来辅助判断每个时期的通胀情况。比如,平时可以较多关注食用油、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和蔬菜等食品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大多是由于成本提高所导致,这也经常是非正常通胀的开端。再比如,可以关注煤、电、燃气、水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些基本生产资料出现价格上涨,也就意味着成本的上涨,那么最终一定会传导到一些工业品当中,对生活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照上面所讲的投资思路,进行相应的投资。比如,当CPI同比增幅超过3%、环比增幅连续几个月超出2%,同时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价格几乎全部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通胀有可能正在形成。这时就可以考虑进行消费品、食品和一些资源类企业的股权投资,或者考虑买入一些大宗商品或贵金属。如果此时房屋的租售比仍然处在高于1∶200的低估范围之内,也可以考虑买入房产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
如果此后通货膨胀加剧,上述资产的价格在初期都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而且除了股权类投资以外,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通常会贯穿通货膨胀的始终。所以,几乎可以一直持有商品、贵金属和房产直到通货膨胀结束。而对于一些非资源类的股权投资,我们则需要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选择退出的时机。因为在通胀初期,企业产品的价格会上涨,这时企业的利润会高于通胀之前。这种预期也会反映在股权类资产的价格上,但是随着基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的各项成本都会增加,虽然企业产品价格出现了上涨,但市场对价格的接受也会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价格过高,就会直接压制需求。那么企业就需要在产品销量和产品价格之间进行适当的权衡。但无论如何抉择,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利润空间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考虑卖出股权类资产兑现利润。一般来说,通胀对企业利润的挤压会体现在严重通胀持续的三到五个月之后,我们可以考虑在CPI增幅同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的时候,逐渐退出股权类资产的投资。
通货膨胀都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引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判断,最直观的指标就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存款,这两者是随时有可能进入流通领域的钱。M1数据定期由央行公布,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M1的衡量是以其增速为标准。M1增速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只要用当月的M1与此前月份的M1直接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根据我国近十几年的情况分析,M1的增速在10%~20%属于常态;当M1增速低于10%时,通常会表现出很强的通缩压力;而当M1增速高于20%时,通胀的压力就开始显现。
笔者曾经做过统计,如果在M1增速接近或低于10%时买入股权类资产,在M1增速高于20%时卖出,假设股权资产的配置参照类似深成指这样的指数构成,或是直接投资指数型基金,则从1996年至今,收益应达到90倍左右。当然,这仅仅是举例说明M1增速对于判断通胀程度、指导投资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在M1处在低位时买入商品,并在M1处在高位时卖出变现。也可以考虑在M1持续低于10%运行之后,并出现逐渐上升的过程中,考虑买入房地产和贵金属,进行长期持有而对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总之,把握经济脉搏,判断通胀周期,进行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才能有效地避免通胀对生活的不利影响,并使资产实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