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
有一个年轻人向老猎人学习打猎的技巧。终于在一年的冬天,他出师了。他每天去山里面打猎,收获还不错,几乎天天都可以打到两只野鸡。他每天吃掉一只野鸡,并把另一只放在屋后的缸里面,因为正值冬天,所以猎物很容易保存。快到过年的时候,他把缸里的野鸡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回来柴米油盐和一些年货;另一部分送给了亲戚和朋友,这个年过得非常愉快。
后来,这个年轻人就渐渐形成习惯,每天打两只野鸡,一只吃掉,另一只储存起来。但天气一天天变暖了,年轻人仍然只是专心于打猎,没有把季节的变化放在心上。当他再一次想把储存的猎物拿到集市上卖掉的时候,却发现缸里的猎物早已腐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愚钝到连猎物腐烂也察觉不到,但却有许多人犯了类似的错误。比如,很多人习惯于储蓄,而从不进行投资理财,到最后却发现,通货膨胀已经渐渐地把自己的积蓄吞噬掉了。
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引发出了很多关于中美两国经济情况的比较。而两国国民理财观念的差异也颇受关注,这种差异可以总结为“美国人爱消费,中国人爱储蓄”。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
中国人一向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勤俭持家是中国人家庭责任感的重要体现,量入为出则是中国消费者惯有的消费观念。虽然投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但基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中国人高储蓄率的又一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法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处于100位左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收入较低,以及包括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仍然必须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储蓄率偏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占收入总额的比率达到45%,居于亚洲首位,处于世界前列。那么如此高的储蓄率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和普通国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高储蓄率是否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以致影响内需,进而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阻力,并不是本书重点研究的内容。这里,笔者主要分析高比例银行储蓄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储存起来,的确是对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目前,即便是享受医疗保险的居民,仍然需要支出较多的医疗费。没有积蓄,则有可能在紧要关头陷入困境。如果家有儿女,还需支付为数不少的学费,没有平时的积累,可能会让孩子输在竞争的起点;同时,还要考虑赡养老人、购房等方面的支出。可见,以什么方式来储存可支配收入,是需要仔细衡量的,若将其中大部分存在银行里,笔者认为并不是明智之举。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银行储蓄利率会永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为银行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率的差额。贷款利率决定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一成本会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中,而银行存款在利息方面的收入,理论上会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本想通过银行储蓄来保证资产不受损失,事实上却遭受了巨大的隐性亏损。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位上班族朋友,他将全部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但几年下来突然发现,原本可以用这些存款买到的东西,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过高比例的银行存款,实际上是隐形的亏损冠军。
可能仅仅这样表述,还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为什么资产会遭受损失。我们假设你赚到了1万元,但却并没有花掉这1万元,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出了1万元,其他所有的人就会富裕了1万元。因为理论上每1分钱都对应着一定的购买力,或者说对应着一定的商品。这是你本来可以用做消费的1万元,但你却把它省了下来。这1万元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就减弱了需求,同时使相应的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变少了,但对应的商品还是那么多,所以这时若进行消费,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更强。可能读到这里,读者仍然会认为“我并没有遭受损失啊,我的钱虽然没有用来消费,但它也没有消失啊,它还在银行里好好地保存着”。
那么,我们再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上看,由于一部分人会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那么这些人的钱就被闲置了。但存起来的钱最终还是要使用的,而在你准备使用的时候,因为此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较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已经用较少的成本,消费了较多的商品。当储蓄在银行中的货币进入市场的时候,对应的商品已经大大减少,而这部分原来已经不参与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出现,重新打破了此前的价格平衡,由于商品已经被一部分人以较低的成本购买,那么重新进入市场的资金的购买力必定会大打折扣。
有一个年轻人向老猎人学习打猎的技巧。终于在一年的冬天,他出师了。他每天去山里面打猎,收获还不错,几乎天天都可以打到两只野鸡。他每天吃掉一只野鸡,并把另一只放在屋后的缸里面,因为正值冬天,所以猎物很容易保存。快到过年的时候,他把缸里的野鸡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回来柴米油盐和一些年货;另一部分送给了亲戚和朋友,这个年过得非常愉快。
后来,这个年轻人就渐渐形成习惯,每天打两只野鸡,一只吃掉,另一只储存起来。但天气一天天变暖了,年轻人仍然只是专心于打猎,没有把季节的变化放在心上。当他再一次想把储存的猎物拿到集市上卖掉的时候,却发现缸里的猎物早已腐烂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愚钝到连猎物腐烂也察觉不到,但却有许多人犯了类似的错误。比如,很多人习惯于储蓄,而从不进行投资理财,到最后却发现,通货膨胀已经渐渐地把自己的积蓄吞噬掉了。
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引发出了很多关于中美两国经济情况的比较。而两国国民理财观念的差异也颇受关注,这种差异可以总结为“美国人爱消费,中国人爱储蓄”。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
中国人一向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勤俭持家是中国人家庭责任感的重要体现,量入为出则是中国消费者惯有的消费观念。虽然投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但基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中国人高储蓄率的又一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法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处于100位左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收入较低,以及包括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仍然必须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储蓄率偏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占收入总额的比率达到45%,居于亚洲首位,处于世界前列。那么如此高的储蓄率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和普通国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高储蓄率是否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以致影响内需,进而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阻力,并不是本书重点研究的内容。这里,笔者主要分析高比例银行储蓄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储存起来,的确是对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目前,即便是享受医疗保险的居民,仍然需要支出较多的医疗费。没有积蓄,则有可能在紧要关头陷入困境。如果家有儿女,还需支付为数不少的学费,没有平时的积累,可能会让孩子输在竞争的起点;同时,还要考虑赡养老人、购房等方面的支出。可见,以什么方式来储存可支配收入,是需要仔细衡量的,若将其中大部分存在银行里,笔者认为并不是明智之举。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银行储蓄利率会永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为银行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率的差额。贷款利率决定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一成本会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中,而银行存款在利息方面的收入,理论上会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本想通过银行储蓄来保证资产不受损失,事实上却遭受了巨大的隐性亏损。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位上班族朋友,他将全部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但几年下来突然发现,原本可以用这些存款买到的东西,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过高比例的银行存款,实际上是隐形的亏损冠军。
可能仅仅这样表述,还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为什么资产会遭受损失。我们假设你赚到了1万元,但却并没有花掉这1万元,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出了1万元,其他所有的人就会富裕了1万元。因为理论上每1分钱都对应着一定的购买力,或者说对应着一定的商品。这是你本来可以用做消费的1万元,但你却把它省了下来。这1万元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就减弱了需求,同时使相应的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变少了,但对应的商品还是那么多,所以这时若进行消费,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更强。可能读到这里,读者仍然会认为“我并没有遭受损失啊,我的钱虽然没有用来消费,但它也没有消失啊,它还在银行里好好地保存着”。
那么,我们再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上看,由于一部分人会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那么这些人的钱就被闲置了。但存起来的钱最终还是要使用的,而在你准备使用的时候,因为此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较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已经用较少的成本,消费了较多的商品。当储蓄在银行中的货币进入市场的时候,对应的商品已经大大减少,而这部分原来已经不参与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出现,重新打破了此前的价格平衡,由于商品已经被一部分人以较低的成本购买,那么重新进入市场的资金的购买力必定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