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上我失眠了,就记住了陈老师的四条点评,9号一早送陈照奎老师走,在车站,他突然认真地对我说:“志俊,好好练,你是有前途的。”当时陈照奎老师说的这句话令我大惊,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是鼓励,或者是客套,还是启发?我疑惑了很久,但情绪总算全都调动起来了,我回家以后马上找来纸笔写下一个条幅:平稳舒展,缓慢柔和,裆走下弧、坠肘沉肩。
写完就当我的座右铭,贴到墙上,然后就按这几点重新开始苦练。
初习拳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再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初级阶段要做到沉肩乍肘、裆走下弧、虚领顶劲、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证两腋下空虚,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孤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正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行,这对于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练拳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这层境界叫“入贴”。
我一直练到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2月14号,也就是七八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对以上的问题有所领悟了,但是我那些师兄弟们还在那解决一个“沉肩”的问题。他们每次做动作甚至一个转弯,几乎都要挨批评,而且还不止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最后自己吓得都不敢练了。但是,正因为我解决了“沉肩”问题,所以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学更多的东西了。那时,我上的是中班,每天晚上十一点下班就去公园,一练就到天亮。那时的刻苦劲头在今天看来是超乎寻常的,每晚练拳架二三十遍是硬规定,还有很多单式,仅其中一个“打肘”的单式,我就拍烂了七件“劳动布”工装的袖子。
这几十年来,我看凡是练太极拳的“肩”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总也解决不好。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你怎么克服?你习惯了“扛”肩,就沉不下来。如今外边练太极拳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名人大家,你都可以对比他们有没有真正做到了“沉肩坠肘”?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名人大家与初学者之间的差别无非是肩膀架起的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