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绝不外传的“功夫架”(2)

高手 作者:张志俊


不过,我所继承的陈照奎老师的拳架的确是跟陈照丕老师教的不一致,两种拳路我都熟悉,当初我还认为陈照奎老师的拳架我看不上眼哩,可当我进了师门,能看懂了,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便对老师传我的这套拳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又知道陈发科来北京后曾经跟陈照丕说过“你还要继续磨练”的话,还知道陈照丕后来继续磨练的仍然是“老架”,我就知道自己习练的这套拳为什么要叫“功夫架”了。

拳法套路固然重要,但是习练者是否具备天赋和方法也至关成败。原来“功夫架”里没有“三换掌”,但陈发科后来加了个“三换掌”,到我师父陈照奎的时候又加了“十字手”,最终定型是一路拳八十六式,二路拳七十一式。我自己练了几十年,从师父反复给我强调“沉肩坠肘”里,我在后来的悟拳当中运用杠杆、螺旋、切线、弧线、平衡、向心力、离心力等原理,确定了自己的 “肘定位”拳理,继而又提出了系统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理论。

我个人感觉这个“功夫架”就如同我师父说的,“没有边角废料”,就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形成打击,任何一个拐弯也能形成打击。这套拳从头到尾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研究过,都验证过。

实际上,“太极拳”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被一些天赋极高的人不断发展的。它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修改,慢慢进化,越来越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其实近二三十年“老架”的面貌也有所改善了,1980年以前“老架”非常难看,近些年随着太极拳的社会声望越来越高,社会对太极拳也有新的期望了。全世界都在欣赏你的拳术,你那么难看怎么行?因此很多陈氏太极的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等等太极名家也都在不断地完善这个架子,往尽善尽美上去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