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换位思考(1)

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 作者:牡之


  第四章 换位思考——18岁以后少说“我”多说“你”

换位思考是沟通的第一步

人的本性习惯总是从自身的角度、立场去看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考虑问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首先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常听人说:“在今天无法解决的事情,一旦到了明天便能得到启示。”或者:“熟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说话。

听听看,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熟悉:“我的老师就是偏心,因此,我就和他捣乱。”有时候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时,我们多半会觉得委屈,发出“好心没好报”的感叹。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吗?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个人本位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以前的人不太顾虑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观念的不相同,认为只要用正确的言语传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其实所谓正确与否,并非说话者单方面就能决定的。如果我们在说话之前忽视了听话者的心理和反应,无论如何慎重地斟酌词句,依然会产生料想不到的差错和误解。所以必须在语言上下工夫,说话时不忘换位思考,力求使说的每句话对方肯听、爱听,打动他的心灵。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说出的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些人要砸死一个行淫的妇人。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那些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那些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行淫的妇人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