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换位思考(2)

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 作者:牡之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的男同学,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处于逆反时期的青少年,面对无视尊严的训斥,只会产生反抗心理,把老师当成敌人。陶行知先生不忘换位思考,谆谆教诲中,既盈满爱心,又不忘尊重,尤其是用四颗糖果收服了一颗迷失的心,充满创意,达到了目的。

  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自己有浓兴趣的事情,不仅常常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且还令人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放学回家的路上,吴欢遇到了王老师,她气鼓鼓地说:“王老师,你说江珊多可恨,我和她吵起来了。”“为什么?”王老师一脸不解。“她非说张学友是最好的歌星,张学友鼻子那么大,丑死了。我就和她吵起来了,”吴欢接着说,“江珊太不够朋友,本来在班里我和她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她有什么心里话都不告诉我!”王老师问:“你从来都是把任何心里话都告诉江珊吗?你想一想是不是每个人的喜好都一样呢?”一句话使吴欢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没把什么话都告诉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