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一群

曹操秘史:第一部 作者:南门太守


在这些吊唁的人中,还有几位不速之客,其中一位是朝廷通缉的政治犯何颙,也就是那位曾经盛赞过曹操的党人领袖。这个神秘人物此刻正被宦官们高价悬赏捉拿,却秘密地现身于袁府。何颙是来吊丧的,但有更重要的事与袁绍商谈。

自从遭党锢之祸而被中官们通缉,何颙的行踪就变得十分诡秘,但是周围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实际上在到处串联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各路英雄豪杰。借着袁绍为母亲办丧事的时候,何颙密潜而至。

他们商谈的内容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但是袁绍行完母丧后决定追行父丧,时间也是三年,其实是借服丧为名继续隐居起来,这一决定很可能与何颙等人商谈的内容有关。

袁绍早年丧父,可能没有来得及行父丧。现在主动提出追服三年父丧,于情于理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朝廷批准他延长三年丧假,袁绍的名声进一步因为孝心而扩大。

当然,再隐居三年不出不是为了换取声名。何颙等一帮人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到,为了干一番大事业,还必须等待和准备,而洛阳耳目众多,反倒不如汝南郡这里便于活动。于是袁绍在父亲袁逢的墓前修了一座草庐,大家看到他一整天都在看书或深思,而到了晚上,他开始接待秘密的访客。

行完父丧后,袁绍回到洛阳,按惯例他可以继续因行父母丧而中断的仕途,要么接受朝廷的任命,要么接受公府的征辟。但回到洛阳后,袁绍的行为方式更加低调,虽然也有公府征辟,可全被袁绍所谢绝。他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能经常接触到袁绍的,除何颙外,只有张邈、许攸、伍孚、吴子卿等几个人。这几位都不是普通人物,王粲在《英雄记》里,把他们称为“奔走之友”。

张邈、许攸前面已经介绍过,他们也与曹操早年相识,这些年来,与袁绍的来往更密切。

伍孚字德瑜,跟袁绍是同乡,都是汝南郡人,是侠士一类的人。吴子卿的情况不太清楚,应该跟伍孚相类似吧。

他们应该算党人和士人的新生代,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对社会和汉室朝廷的看法更清醒、更深刻,因而也更绝望。他们都有参与救世的大志,但不把希望再寄托在天子或者现有官僚体系身上。比如像何颙,早年与李膺、陈蕃互相引为同志,但一夜之间,重要的党人或被杀戮,或被禁锢,而何颙本人被朝廷长期通缉。

血的事实不断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斗争中更加理性和现实,他们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不是杀几个宦官或权臣那么简单,要干就要干彻底一点,改朝换代也再所不惜。

在他们眼中,袁绍是可以高举的一面旗帜,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现在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联系同志和豪杰,把准备工作做到最充足,一旦最佳时机到来,立即出手,一举而成。

于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随着袁绍回归京师而转到了洛阳,除了以上骨干分子外,他们还秘密联系各地的豪杰志士,史书记载竟然达到上千人之多。但这样以来,无论做得多么机秘,也不能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一天,新的宦官首领之一中常侍赵忠对下面的人说:“袁绍这个人只顾抬高自己的身价,不应召募,而是私养侠士,不知要想干什么(此儿欲何所为乎)?”这话后来传到了袁绍的叔父、本朝太傅袁隗耳朵里,袁隗立刻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把袁绍痛责了一番,并且限袁绍马上断绝与那些江湖朋友的来往,应公府征辟老老实实出来做事,以绝他人非议,不给袁家带来灾祸。

袁绍也预感到有树大召风之虞。刚好就在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征袁绍为属下(掾吏),袁绍这一回不再扭捏作态,而是痛快地应征了。

袁绍到大将军府上班以后,深受何进的依重,他本人利用这个舞台,变得更加活跃。听说老朋友曹操重新复出担任军职,袁绍立即前来拜访。

袁绍给曹操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但他不会说得太深,因为曹操还不能算他们的核心成员。不过,袁绍很清楚,曹操可以视为“自己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