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暄的礼仪(1)

每天学点礼仪学 作者:韩红月


寒暄是指交往初始见面时相互问候、相互致意的应酬语或客套话,恰当地运用能营造良好的交谈气氛。

寒暄的类型主要有:

1.一般问候型寒暄

这种寒暄在用语上较为随意,所谈论的内容既可包括饮食起居,天气冷暖,也可包括普通的问候,它并不表明问话者的真实意图,只是起营造气氛的作用。这种寒暄具有随意、简短的特点。

2.攀认求同型寒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双方能够在诸如出生地、职业活动、日常爱好、生活遭遇等方面寻找到共同点,那么彼此认同达成共识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能够很快地打破呆板、僵滞局面,使交往向着更加密切融洽的方向发展。这种寒暄就是要寻找这个共同点,如双方在交往伊始从语言中、从语音中寻觅到共同的“乡音”,马上便进入“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阶段,从而为进一步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础;又如双方从共同的职业中寻觅出许多共同感兴趣或者都能够发表见解的话题,也会起到很好的营造气氛的作用。

3.仰慕敬重型寒暄

这种寒暄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于仰慕对方的人品、学识、社会地位而在用语上表现出的谦恭性的客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寒暄语可划归为这一类型:“××先生,您的大作已经拜读了,真是受益匪浅”;“××先生,久闻大名,今日见面不胜荣幸”;“××先生,您的风采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这种类型的寒暄显得更加客套、礼貌、正规。或许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寒暄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它所发挥的情感导入功能,营造气氛功能,导引交谈主题功能都只是人际交往的前奏或铺垫,但是人们并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来忽视它,或许也正是由于它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起点才显示出它的独特性或重要性。

客观而论,寒暄并不是公共关系领域中的独特课题,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历史遗传性。但是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寒暄却具有独特的要求,这些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掌握分寸,适宜合度

这里所提出的掌握分寸、适宜合度既有量的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质的方面的要求。所谓量的方面的要求是指寒暄语的使用不宜过度,能三言两语,决不长话一串,能够精练,决不拖沓,虽然可以随意,但切忌漫无边际,以免令人扫兴或产生不好印象,妨碍交往的深入进行。所谓质的要求是指寒暄过程中不能言不由衷,更不能一味吹捧夸大,特别是对仰慕敬重型寒暄的运用尤其要注意,以免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使对方感到受到讥讽或挖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