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贰拾叁 非典型策士的典型言论(1)

我的战国我的策 作者:王立坤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出自《战国策秦策·谓秦王》

从本章节《战国策》记述的内容来看,登场的这个所谓的“有人”不是一个当时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的人物,但是人家的言论却一点也不在那些成名许久,流传于世的谋士之下,虽然是非典型的。由此至少可以看出:一来,所谓大师,得有人捧,挖掘和炒作必不可少;二来,真正的高手都是寂寞的,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卧虎藏龙。又似乎这是秦昭王早年的事情,因为从策士的言论推断,此时的秦昭王尚未执行“远交近攻”的基本国策。《战国策》鲜有具体的年份记载,所以只有靠着推测——再一次申明,写这些的目的不是普及历史知识,我也没有那个本事,就是照着《战国策》的内容为骨架,敷衍成文,打发我的时间,愉悦您的阅读。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话说“有人”对秦昭王说:“大王,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对待韩国的态度就更糟糕了,就跟对待奴仆一样,极不礼貌。我呢,虽然愚鲁,但也听人家说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乃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才能服众;败而不忿,故能从邻。现在大王很看重和赵魏两国的关系,不惜下大力气,却淡漠齐国,这就是骄傲的表现,疏远了楚国,这就是愤怒的表现。骄忿都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您应该深思熟虑,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抛开当时的历史需要和秦国现状来看,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就是我们干事业也是一样。假如你身边某个人比你的成就高,而你却竞争不过他,你就选择对他淡漠,甚至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故意找碴,那你就很难成大事。因为你只有跟成功的人接触才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要不人说“看一个人是能否成功,就要看他接触的人”,这是有道理的。而对于身边不如你的人呢,如果一味傲慢无理,看不上人家,你知道哪一天他会被天山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你也不是风水先生,怎么就知道人家一定不如你?再说,按照唯物主义的哲学来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万一你看不上的人有一天忽然成了你的上司,你想,该走的人是谁?有一期《咏乐汇》看唐骏的访谈,他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位女上司在落魄的时候,他都一如既往过节送礼物,平时吃饭联络感情,后来正是在这位女上司的力推之下,他做到了中国区总裁的位置。倒不是唐骏有半仙之体,善于未卜先知,关键是他有一份对别人的尊重。

我也见过自己有点成就就飘飘然的人,听不进去劝谏,往往以一句“关你什么事”送提意见的人“千里之外”,提意见的只好“无声黑白”,这就将自己逐渐推向失败。当然,骄忿这东西人人都有,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我们可以尽量地控制自己的作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秦昭王呢,也没做声,估计也是一边听,一边思考呢。由此也可以推测出,此时的秦昭王没有认清究竟该怎样对待其余的“六大门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