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有规律,成败有定数,去留也有一定的原则。如果机会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乘势而动,就能建立盖世奇功。但如果遭逢不到这样的机会,就只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要是强行出仕,就必然会招来灾祸。当然,这里的甘于隐伏指的是“潜居抱道”,不是悲观消极地放弃作为,而是沉下心来,修身养性,储学积能,以便时机成熟时一展身手,成就大业。《素书》中所说的这一道理,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大量例证,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诸葛亮隐居隆中和陶渊明终老田园这两个例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侍御史、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排行第二,上有哥哥诸葛瑾,下有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八岁时,其父诸葛去世,兄弟姐妹五人就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故乡琅邪阳都也遭受战火影响,一家人无法生活。此时,其叔父诸葛玄恰好出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亮姐弟四人于是便随叔父到豫章避难,诸葛瑾只身逃往江东谋生。不到一年,诸葛玄被军阀赶出南昌,只好带着家人投奔好友荆州牧刘表。但是没过多久,诸葛玄便去世了。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嫁人,诸葛亮只好与弟弟一起来到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盖了几间草屋,种了几亩土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此时诸葛亮年仅十七岁。
诸葛亮自幼聪慧,并且好学。隐居隆中后,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也不放过。诸葛亮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不拘泥于章句之学,而是观其大略。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通晓兵法战术。虽然是隐居,但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常自比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了一批饱学有志的青年才俊,如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襄阳庞统等。他们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大事,畅谈个人抱负。有一次,诸葛亮对石韬、徐庶、孟建三人说:“你们三人去做官,将来可至刺史、太守。”三个人问诸葛亮自己会怎样,诸葛亮笑而不答,可见他的雄心壮志更在三位朋友之上。另外,诸葛亮还结交了两位长者,即襄阳庞德公和颍川司马徽,此二人对诸葛亮的才华十分了解。有一次庞德公对司马徽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对此比喻深表赞同。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在隆中隐居了十年,二十七岁时终于遇到了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这就是刘备。但更多的隐者,却终其一生,也找不到合乎心意的出仕机会--比如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