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他从小“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有济苍生、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却又因不肯为“乡里小儿”折腰而“归去来兮”,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他生性疏懒,嗜酒成癖,但又常常无钱买酒,于是便有了“我醉欲眠”、“渊明漉酒”、“白衣送酒”等佳话;他的诗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在唐宋之后,却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与母亲和五岁的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穷,但因家教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许多书。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描绘自己“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冥合。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有过远大的志向,他曾在诗里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翥。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但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他二十九岁时,才因为母亲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出而担任祭酒。不过,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多久便辞职不干了。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出任桓率镇军的参军,但因母亲去世,他辞官奔丧回家守制。
有一次,他对亲戚朋友说:“我想过恬淡自娱的生活,现在出去做官,为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够了!”妻子不同意他这么做,于是他便用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仍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由的天性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