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孝成王、临武君、荀子等在一起讨论用兵取胜的关键。孝成王说:“我请问用兵的要术。”临武君说:“上得到天时、下得到地利,中间观察敌方的变动,在顾及到这三者之后发动战事,就是用兵的要术。”荀子说:“不对,为臣听说,弓箭调和得不好,后羿就不能把微小的目标射中;马匹调合得不好,造父就不能把车赶远;士民如果不能亲密地归顺,即使汤王和武王也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顺抚人民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也就是说,用兵的要术,只在于抚顺人民。”
历史上自以为善于“深计远虑”的人太多了,但其中有几个可以和荀子相提并论呢?所以他们的计谋未必都称得上是完美的计谋,就算是历史上著名的管仲、商鞅也是如此。
管仲的计谋可以使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却不能行仁义之道。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知道管仲很有才能,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时,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后来,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执掌齐国之政后,因为看到齐国占地狭小,又靠近海边,便重视通商,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并顺从百姓的好恶意愿。所以他说:“只有仓库里的粮食堆满了,老百姓才会重视礼节,只有老百姓丰衣足食了,他们才会知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守礼度,亲属内部才会团结。不讲礼义廉耻,国家必然灭亡。上面发下的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头一样,一定要使它顺乎民心。”
管仲执政时,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注意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本来因为蔡姬之事发怒,要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劝桓公讨伐楚国,谴责楚国不向周室朝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想往北征讨山戎,而管仲却借此劝燕国修改召公时的国政。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跟曹沫签订之约,管仲却劝齐桓公守信,使天下诸侯归心于齐。所以说:“知道了给予就是取得,是为政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