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人善用是创业的关键(2)

素书博弈学 作者:(秦)黄石公


刘邦用人不注重出身经历,而是因才任用,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策划出力的,他都加以延用,例如张良是六国时旧贵族的后裔,萧何、曹参原是政府下层官吏,而韩信、彭越、英布、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平民出身。其中彭越曾经为“盗”,英布壮年时因犯法被秦政府处以黥刑、罚为徒隶,发配骊山修建皇陵,后不堪重负,带领一帮兄弟逃亡到长江一带,成为扰民的大盗。刘邦不计较他们出身卑微,大胆地加以提拔和重用,把一大批小人物推上政治舞台,使他们在反秦起义、楚汉战争和汉初平叛战争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刘邦一向重视武将,但对待儒生的态度却经历了一个由鄙视到重视的过程。由于刘邦自幼出身农民家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壮年后率领一支队伍东征西战,最后能取得反秦和楚汉战争的胜利,完全是靠武力夺取了天下。据此,他认为儒生们谈古论今,对打天下无益,因而对儒生的作用不够重视,甚至极为鄙视他们。汉朝初立,儒生陆贾在他面前言必称《诗》、《书》,久而久之,刘邦听得不耐烦,便破口大骂:“老子我在马背上打天下,哪里用得上《诗》、《书》!”陆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在马背上能够得天下,但怎能在马背上守天下?文武并用,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途径啊!”陆贾的当面反驳虽然令刘邦感到有点尴尬,但他深知陆贾说得在理,最终还是接受了陆贾“文武并用”的观点。他任用叔孙通带领一百多名儒生制定朝仪。叔孙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邦非常高兴,立即封赏叔孙通为“太常”,任命那些参与修定朝仪的儒生弟子为“郎”。后来,刘邦因平定英布叛乱经过山东,还亲自准备祭品,祭祀了孔子。

唐太宗也是一位因知人善用而备受人们称赞的帝王。在历史上,唐太宗的政绩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求贤纳谏,这正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在青年时代就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当了皇帝后,他更是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他把举荐贤能作为宰相和大臣的首要职责。他曾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才,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对于那些举荐人才不力的大臣,唐太宗则会严厉批评。封德彝任宰相时,曾较长时间没有推荐人才,于是唐太宗对他说:“政安之本,惟在得人。天下的事纷繁,你应该替我分担。你不向我推荐人才,我怎么可能一一去发现呢?”封德彝答道:“臣怎么敢不尽心去推荐呢?只是现在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以让臣推荐。”听了封德彝的话,唐太宗十分生气,于是就批评封德彝:“以前贤明的君王使用人才都是取自当代,而不是向别的朝代借贤才,难道我们要等到傅说、吕尚那样的人才出现才能施政吗?何况哪个朝代没有人才?不过是你没有眼力,发现不了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