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职业化,从大学开始(2)

职场新物种 作者:徐小平


有位师兄给我讲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一直到大三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社团活动经验,后来逮着了一个机会,在学校里新发起成立一家500强的校园俱乐部。他说当时他认为,这也许是让他体会校园生活另一面的最后一个机会。于是他把成立这个社团,当作是在学校里面创一次业。从获得企业的支持,到在学校有关部门注册,从招兵买马,到策划成立大会,真是体会到搞社团活动的不易。俱乐部成立后,又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也搞得相当成功。他自己在担任俱乐部主席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也学到了很多。更凑巧的是,他毕业时也往这家外企投了简历,本来不抱太大希望,但居然有了面试的机会。面试时候的很多问题,他都是从这段校园社团经历中总结经验,找到事例来说明的。效果竟然惊人的好,得到面试官的充分肯定,于是顺利地拿到了offer。

第二阶段,大三这一年。关于自己的未来,我那时候总的来说还是挺盲目的,但有一件事的想法很坚定,那就是念完本科以后不读研究生,一定要出来工作。于是我就想,要找工作自己还是缺了一些东西,比如没有拿过奖学金。于是社团什么的都不做了,就用了大三一年好好学习,然后拿了奖学金。另外,各种资格证书也一个没有。我也不知道以后什么证书才有用,不管那么多,那段时间就考了不少证书,计算机啊英语啊什么都有。

第三阶段就是大四找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大四上学期,我投了很多份简历到一些大的外企,也去了好多家面试,但结果都是无一例外地被cancel掉。第一次被拒绝时虽然心里就很难受,但还觉得正常,于是再去试。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绝,说实话我的信心就开始动摇了。为什么北大的毕业生找工作也这么难?我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差啊。奖学金也拿过,社团实践经验也有,杂七杂八的证书也不少,我还缺了什么?那段时间我最深刻的体验是,人人都说大学生就业难,真不是瞎说,真的很难。

我现在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当时可能有一些姿态摆得不是很对,把一些自己觉得很得意的东西表现在外面,总是很张扬的样子。

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找工作也很难,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包括我自己在内,就是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想法会比较混乱,希望各个方面都去尝试,高低上下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清晰方向。

比如我本专业的一位师兄就曾经向我讲过他的惨痛教训:本科四年,GPAGrade Point Average的缩写,即“平均成绩点数”。它和“Rank”(即“毕业名次”)一起,是美国大多数学校用来衡量申请人学业成绩的两种标准形式。现在中国的外企招聘中,也常常采用这两种标准。GPA计算方法是把各科成绩按等级乘以学分再以总学分除之。以百分制为例,90至100为A等=4 0,80至89为B等=3 0,70至79为C等=2 0,60至69为D等=1 0,60分以下为F等=0点。超低,很多科目都刚及格;没做过任何实习;做过一个社团,刚混到部长级别觉得不好玩就退了;英语爆差……所以他本科毕业的时候只有读研一条路可走,于是他就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狂补,参加行业社团,去公司打杂。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还有更坏的例子。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她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了几年,那几年觉得不是特别的顺利,然后考上了清华的硕士。后来接着又念了博士,现在博士毕业了却又想进公司工作。而她现在已经30多岁了,本科毕业十年过去了,还在徘徊,对未来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想想也挺可怕的。至少我在本科毕业后一定要工作这一点上还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我觉得自己比她值得庆幸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