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职业化,从大学开始(4)

职场新物种 作者:徐小平


 

到了大三,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有一个想法,哪怕很模糊。这个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探着走。比如多接触一些业界的人,多找一些兼职、实习。这样,你的大学生活会更加平衡的,而这种平衡也会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积累,等到大四找工作时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徐小平语录

教育的目的

不可否认,知识、理想、文凭都是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成为专业人士。如果教育不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取向,而扯什么知识、理想、文凭,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且极其不负责任的教育。

听市场的话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风靡中国的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祖国需要我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21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给自己安家即安排自己的前途呢?答案是简单的:市场!假如我要写歌,我今天就会这么写:“新新人类的孩子最听市场的话,市场需要我哪里去,哪里有机会哪安家!”

职业教育的时间

中国教育应该把职业意识作为重要价值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如果我们做不到从幼儿园开始,至少在大学开始吧!

自救的方法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你这种人生幸福及时雨的职业教育,你就自己先把自己救出沙漠,给自己武装起来这种意识吧!怎么武装?多读徐老师的书!

徐小平:

其实你的故事就是在大学四年里如何锻炼出了两种意识:第一是职业意识,第二是市场意识。这两种意识都是可以培养、提炼出来的。你成功的最重要之处,在于通过校园活动以及对职业市场的主动探寻,获得了这两种意识,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从你告诉我的情况来看,北大光华的毕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主流是就业。你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出国,但选择工作的人更多,应该基本不考虑考研,除非他在学术上有特别明确的目标。这是非常正确的。应该在全国所有的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里形成这样一种主流,第一选择就是寻求工作发展。也许现在出国也还是一种诱惑,但是再过两三年,出国应该成为一个第二选择,明确无误的第二选择。原因很简单。

你也谈到你的一个朋友成为了违背这种主流,从整体上讲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学生。这样的同学我见得太多了。我见过一个同学,师范大专毕业,然后考了英语本科,然后又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在念本科和硕士期间又考了海关证、律师资格证、会计资格证。最后进入海关工作,一个月拿两千块钱,崩溃了。三十多岁,崩溃了。后来因为英语不错,就来到新东方工作,在新东方教书。我给他写一曲悲歌,叫“证书悲歌”。但是他缺一个东西,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在新东方教了一段时间书,也没有激情教下去,后来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痛苦时那一瞬间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脑子里核心的东西就只有证书、学历。但他没有想到这些都是用来换钱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