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的读研与好的读研(2)
当时我也计算了读研的成本。因为我是推荐研究生,不是考的,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是考研的话,成本太高了,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也许当时我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比如直接工作也有可能。但我现在读研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考试,导师又是自己很喜欢的,还可以有很多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这样综合考虑下来,所以当时就决定读研。
于是在推研备选的几个专业中,我就选择了一个跟本科根本不搭配的专业,转到人力资源专业上去了。因为本科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和管理结合,通过本科时的摸索,我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技术毫无兴趣。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物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这些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只是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三十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十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十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待。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当时我也计算了读研的成本。因为我是推荐研究生,不是考的,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是考研的话,成本太高了,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也许当时我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比如直接工作也有可能。但我现在读研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考试,导师又是自己很喜欢的,还可以有很多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这样综合考虑下来,所以当时就决定读研。
于是在推研备选的几个专业中,我就选择了一个跟本科根本不搭配的专业,转到人力资源专业上去了。因为本科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和管理结合,通过本科时的摸索,我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技术毫无兴趣。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物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这些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只是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三十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十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十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待。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