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以及港台学生相比,内地学生的劣势在于职业教育非常少,比如简历、面试、职业追求等等。而且国外的学生对自己追求的行业都很了解,每个公司的业绩如何、特点何在之类。此外,企业好像有一种普遍的评价,认为内地学生的商业感觉不好,因为他们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很学院派的学习。另外在全球化视角方面也要弱一些,因为毕竟有国外经历的人不是很多。
不过,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商业感觉,只要注意积累,很容易达到企业要求的那种所谓商业感觉。但中国大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迅速提高。我也能从我的清华同学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点。他们的职业意识都很强,而且有很多实习的经历。据说外企原来许多职位都不在内地招人的,现在都改变了做法。
还有,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清楚自己20年、30年之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长远目标,才能制定你的中期目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的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只是短期目标而已。你不能制定了你的短期目标,再去制定长远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
徐小平语录
残酷的挑战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切不适应生存的东西。大到文明和制度,小到企业和雇员,都在永远不停地经受冲击、洗刷、更新与淘汰。在急剧变化的中国,人才既面临惊人的机会,同时,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更面临残酷的挑战。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之所以残酷,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构成和心理基础,并没有为这个挑战做好准备。
徐小平:
我继续用掘墓人的概念。你到内地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掘墓人,你所做的一切会把大多数内地学生全部埋葬了。这挺恐怖的。
比如说面试。大部分内地同学不会面试,不懂得应该怎么和对方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他们不明白面试的含义。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我也写过很多文章,我说面试就是要让人家看,看到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人家看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看外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服装。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这种观念,这就构成了许多人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内地学生去面试都不穿正装?他不是买不起,主要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穷在观念里。观念的贫穷,是比真正的贫穷本身更要可怕得多的东西。这种观念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所分析的内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得非常好。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从小为自己的职业做好准备的观念,所有人都一定能够找到工作。假设我们现在挑选若干个最最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如果跟你一起呆两个月,他一定能找到工作。即使退一步说,他暂时还找不到工作,他也不会像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一般集体郁闷,因为他知道他总会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