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我在这家外企已经呆了将近半年,虽然语言沟通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和外国人的相处还是觉得比较隔膜。似乎只有和中国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
同那些来自欧美的学生相比,大陆学生的优势,自然是熟悉中国文化,对中国这个市场更加了解。但是,大陆学生要达到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般来说一两年恐怕还不够。而他们要了解中国的市场,一两个月就够了。这样想来,危机感挺重的。
徐小平:
如果你不是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你是不会有愚蠢的担忧,也不会紧张、恐惧的,相反你只会激动。我以为,中国当代青年最成功的典型人群,就是以世界为家的人,或者说以中国为家、以世界为舞台和背景的人。
当你在国外呆上一到两年,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对国外的文化有一次比较深入和长久的接触,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那时,你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
G的基本资料:
2004年,考入某名牌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6年起,先后在一家本土金融企业和一家著名跨国投资银行实习。
G:
我和我的很多同学,现在大多在外企或者需要大量地和外企打交道的国企工作。我实习的第一家企业虽然是国企,但业务往来基本上全是涉外的。现在这家公司更不用说了,是彻头彻尾的外企。所以,不管具体从事哪一块领域的工作,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国际化。
比如,我现在就面临一个让人头痛的选择,我的老板问我是想做中国的业务,还是做大中华区的业务。如果是后者,对国际化的要求自然比只在国内做要高多了。我周围的很多中国同事,更想找机会去美国或者欧洲发展,在这方面面临的考验就更大一些了。
我在这家外企已经呆了将近半年,虽然语言沟通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和外国人的相处还是觉得比较隔膜。我上个月出差去美国,在那边做一个投资项目。和许多外国同事一起在公司里做事时没有什么困难。但就是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比如去酒吧,我就不知道跟他们讲什么好。大家努力地想找一些共同话题来谈,却发现很难。一起进餐馆吃饭,坐在一起却完全体会不到同事的感觉。但奇怪的是,一回到公司,同事的感觉又立即回来了。于是,和外国同事更多地只是保持工作的关系,最后玩在一起的还是以中国人居多。似乎只有和中国背景的人在一起,才有交往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