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鞑虏围城
1
八月节刚过,京城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可这一天却阴云密布,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不停地下着,街道上空无一人,两旁的住户大门紧闭,偶有一二人探出脑袋,神色惊恐地四下张望一番,又“呀”地一声,慌忙把门紧紧地关上。
随着袁炜的轿子,众翰林行色匆匆,边整理着朝袍,边快步向西北方向走去。以翰林院众翰林的品级,进宫是没有资格乘轿的,所以大多只能步行前往,不断有人踩进积水的坑洼,溅起污浊的水花,也都未引起众人的注意。平时的朝会,在未进入承天门之前,众人说笑打诳语,甚是热闹,而此刻,一个个都埋头疾步前行,没有一个人发出哪怕是窃窃私语的声音。
左顺门前空旷场地已依序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淅沥的细雨中焦急地等待着最新的讯息。但从内阁大臣阴沉甚或略带惊恐的脸上,人们已经预感到局势的危殆。
三天前,也是在这里,鸿胪寺宣谕官宣读了三边总督仇鸾的秘奏:“臣侦得虏酋俺答,将率众兵进犯蓟州,诚恐京师震动,请以便宜应援,或随贼搏战,或径趋居庸关增守。”
众人尚未反应过来,宣谕官又高喊:“蓟镇羽书:鞑虏骑兵五千余众,已沿朝河川进至古北口,蓟州危在旦夕!”
“喔呀!”队列立时发出惊叫声。
在阵阵惊叹声中,宣谕官又展开一道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仇鸾职在守备大同,却能兼筹全局,尽忠臂画;兵部却麻木不仁,致使鞑虏长驱直入,岂不愧哉?着依仇鸾议!各镇务必加强警戒,不得有失。钦此!”
“哦--”队列里有臣僚长出了口气。
可是,三天过去了,局势却在恶化中。一时,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悲凉、恐怖气氛笼罩在人们的心中。从城厢涌入的百姓挤满了大街小巷,也有一些商贾富户、贵戚勋旧,收拾细软行囊,慌慌张张出崇文门向南急驰,寻求避难,再加上军队的集结、调动,搅得京城百姓日夜难眠。但看着勤王之师陆续赶来,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有了些许踏实的感觉。可是,眼前的情形看来将无情地打破人们仅存的一丝幻想。
一个小太监小跑着赶到,宣谕官接过太监手中的谕旨,高声宣读:
京师戒严!文武百官,轮值巡卫,分守九门!
着即任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统领勤王之师!
“啊?”
“不得了哇!”
这个讯息一经宣布,犹如晴天霹雳,把百官惊得目瞪口呆。须臾,缓过神来的臣僚,又发出一阵阵惊恐的慨叹声。
鞑虏居然逼近蓟州已经让人感到意外了,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一向被视为京师门户的蓟州,会在一夜之间失守,更没有料到,通州也随即沦陷,鞑虏大军,转眼间兵临城下!
鸿庐寺司礼官“散班”的喊声余音犹在,朝会已是一片混乱。或许是急于回府安顿家眷,也或许是被戒严的诏旨所惊呆,总之,有的奔跑,有的却站在原地发愣,奔跑中相互碰撞的、找不到轿子而气急败坏的……乱成一团。
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疑惑。从左顺门出来,尚未出承天门,我就迫不及待地问高拱:“北京天子辇下,京营之兵,就有八万之众,区区鞑虏,不过数千,远道跋涉,何至于京师震动,人心惶惶呢?”
“哎……”高拱叹气道,“八万?贵胄纨绔子弟,荫子荫孙,都在军中挂名,这些人能打仗?还有,京师的兵力,半数在勋臣权贵的府中听候使唤。如今兵临城下,更不愿意放归,哪里还有可用之兵?不想我天朝大国,腐败如此!人必自侮而人侮之,此之谓也!大明要坏在这些无能之辈、无耻之徒手里了!”
“仇帅何以知晓俺答进犯蓟州,主动请樱勤王?俺答部向来抢掠宣大,远途劳师,攻略蓟州,再围京师,怎能如此顺利?又欲以何为?”我又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高拱似乎没有心思回答我的提问,或者他也和我一样心存疑虑,他拉住我的袍袖,加快了步伐,追赶上了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边喘着气,边道:“仲方,朝廷命文武大臣分守九门,我和张叔大愿观习巡守安定门,望兵部允准。”俺答自东北方向来犯,安定门、东直门首当其冲,一个翰林院编修主动提出到最前线,连杨继盛也觉得意外。
杨继盛犹豫了片刻,说:“甚好。我到部为两位翰林备案。两位翰林可即刻前去。”
尽管我很愿意随高拱到安定门去,但我对高拱的做法隐隐感到不悦。我就在跟前,他连一句商量的话也没有,就自作主张,替我把事情给定下了。不过我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不快,跟着高拱,快步回到翰林院,办理了当直的手续,坐上小轿,直奔安定门而去。
1
八月节刚过,京城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可这一天却阴云密布,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不停地下着,街道上空无一人,两旁的住户大门紧闭,偶有一二人探出脑袋,神色惊恐地四下张望一番,又“呀”地一声,慌忙把门紧紧地关上。
随着袁炜的轿子,众翰林行色匆匆,边整理着朝袍,边快步向西北方向走去。以翰林院众翰林的品级,进宫是没有资格乘轿的,所以大多只能步行前往,不断有人踩进积水的坑洼,溅起污浊的水花,也都未引起众人的注意。平时的朝会,在未进入承天门之前,众人说笑打诳语,甚是热闹,而此刻,一个个都埋头疾步前行,没有一个人发出哪怕是窃窃私语的声音。
左顺门前空旷场地已依序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淅沥的细雨中焦急地等待着最新的讯息。但从内阁大臣阴沉甚或略带惊恐的脸上,人们已经预感到局势的危殆。
三天前,也是在这里,鸿胪寺宣谕官宣读了三边总督仇鸾的秘奏:“臣侦得虏酋俺答,将率众兵进犯蓟州,诚恐京师震动,请以便宜应援,或随贼搏战,或径趋居庸关增守。”
众人尚未反应过来,宣谕官又高喊:“蓟镇羽书:鞑虏骑兵五千余众,已沿朝河川进至古北口,蓟州危在旦夕!”
“喔呀!”队列立时发出惊叫声。
在阵阵惊叹声中,宣谕官又展开一道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仇鸾职在守备大同,却能兼筹全局,尽忠臂画;兵部却麻木不仁,致使鞑虏长驱直入,岂不愧哉?着依仇鸾议!各镇务必加强警戒,不得有失。钦此!”
“哦--”队列里有臣僚长出了口气。
可是,三天过去了,局势却在恶化中。一时,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悲凉、恐怖气氛笼罩在人们的心中。从城厢涌入的百姓挤满了大街小巷,也有一些商贾富户、贵戚勋旧,收拾细软行囊,慌慌张张出崇文门向南急驰,寻求避难,再加上军队的集结、调动,搅得京城百姓日夜难眠。但看着勤王之师陆续赶来,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有了些许踏实的感觉。可是,眼前的情形看来将无情地打破人们仅存的一丝幻想。
一个小太监小跑着赶到,宣谕官接过太监手中的谕旨,高声宣读:
京师戒严!文武百官,轮值巡卫,分守九门!
着即任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统领勤王之师!
“啊?”
“不得了哇!”
这个讯息一经宣布,犹如晴天霹雳,把百官惊得目瞪口呆。须臾,缓过神来的臣僚,又发出一阵阵惊恐的慨叹声。
鞑虏居然逼近蓟州已经让人感到意外了,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一向被视为京师门户的蓟州,会在一夜之间失守,更没有料到,通州也随即沦陷,鞑虏大军,转眼间兵临城下!
鸿庐寺司礼官“散班”的喊声余音犹在,朝会已是一片混乱。或许是急于回府安顿家眷,也或许是被戒严的诏旨所惊呆,总之,有的奔跑,有的却站在原地发愣,奔跑中相互碰撞的、找不到轿子而气急败坏的……乱成一团。
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疑惑。从左顺门出来,尚未出承天门,我就迫不及待地问高拱:“北京天子辇下,京营之兵,就有八万之众,区区鞑虏,不过数千,远道跋涉,何至于京师震动,人心惶惶呢?”
“哎……”高拱叹气道,“八万?贵胄纨绔子弟,荫子荫孙,都在军中挂名,这些人能打仗?还有,京师的兵力,半数在勋臣权贵的府中听候使唤。如今兵临城下,更不愿意放归,哪里还有可用之兵?不想我天朝大国,腐败如此!人必自侮而人侮之,此之谓也!大明要坏在这些无能之辈、无耻之徒手里了!”
“仇帅何以知晓俺答进犯蓟州,主动请樱勤王?俺答部向来抢掠宣大,远途劳师,攻略蓟州,再围京师,怎能如此顺利?又欲以何为?”我又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高拱似乎没有心思回答我的提问,或者他也和我一样心存疑虑,他拉住我的袍袖,加快了步伐,追赶上了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边喘着气,边道:“仲方,朝廷命文武大臣分守九门,我和张叔大愿观习巡守安定门,望兵部允准。”俺答自东北方向来犯,安定门、东直门首当其冲,一个翰林院编修主动提出到最前线,连杨继盛也觉得意外。
杨继盛犹豫了片刻,说:“甚好。我到部为两位翰林备案。两位翰林可即刻前去。”
尽管我很愿意随高拱到安定门去,但我对高拱的做法隐隐感到不悦。我就在跟前,他连一句商量的话也没有,就自作主张,替我把事情给定下了。不过我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不快,跟着高拱,快步回到翰林院,办理了当直的手续,坐上小轿,直奔安定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