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鞑虏围城(4)

谋位——张居正:从少年到国相 作者:郭宝平


“何以言之?”高拱反问一句,旋即自答道,“天下之事,皆须人来做。做事又非一人可毕其功。倘有己而存私心,则见人之贤而不能以己推之;见人之美而不能以己成之;与人共事而不能以己下之。有己存私,不足以治三亩之宅地,况治天下乎?所谓独任者无明,自用者无功。当国者有私心,则国家有祸患。有私心而又无所惧,必是刚愎自用、专横骄盈,即使一时成功,也会遗患无穷!”

“戒之,戒之!”我诚惶诚恐地说。

“叔大,”高拱唤着我的字说,“适才贤弟说到效韦弦之义,深获我心。以愚兄观之,古之堪称贤相者,莫过于汉之萧、曹、魏、丙四公。详其大者,莫过于忘我无己,而有协恭和衷、师师济济之心。故而各展其谋,同济天纲,不以忿猜,不修纤介之嫌,成功不必在我,惟其利民利国可也!有朝一日得遂今愿,愚兄与贤弟当以萧、曹、魏、丙四公为……”

“轰隆隆!”天空响起了几声闷雷,两道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空,也掩压了高拱的话语。

高拱站起身,快步走到窗前,凝视夜空。透过闪电,我看到站在窗前的高拱,眉头紧锁,凝思无语。良久,他仰天长叹:“将来还很遥远!时下我辈沉于下僚,徘徊廊署,权不我操,面对危局,无缘置喙!不堪甚矣!不甘甚矣!”

我走到高拱身旁,附和说:“是啊,中玄兄,时下,鞑虏围城,朝廷攻守无备,当国者有何画策,度过此关呢?”

3

就在鞑虏围困京师的第三天,通州俺答大营,摆满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俺答宴请将帅,庆贺胜利。酒酣耳热之际,俺答的长子辛爱,手舞足蹈,高声叫道:“中国的军队,哈哈,都是缩头乌龟!何不一鼓作气,攻到紫禁城,三宫六院的美女,够咱享受享受啦!”

辛爱的话音未落,就引来“噢!噢!”的一片喝彩、附和声。

“大汗!”随着叫声,一个叫赵全的汉人,趋前一步,给俺答鞠了一躬道,“此番前来,可是要逼朝廷签下檀渊之盟,而非要攻占北京。果占北京,兔子急了还咬人,那我们很可能就出不来、回不去啦!”

“嗯……”俺答点头,“薛禅赵说得有理。不过,薛禅,你说咱该咋办?”此番劳师远征,一举围困中国京城,顺利得出乎意料,多亏赵全的参议和引导,俺答对赵全已经倚为心腹,赵全的话,他自然言听计从。

“第一桩,当传令巴特尔们,一律不得杀百姓、烧民宅!”赵全道,“既然朝廷并无组织反攻,杀百姓、烧民宅,徒增仇恨,于大汗何益之有?”

“妥!这就传令下去!”俺答痛快地答应了。

“这第二桩,”赵全继续说,“咱不是扣押着朝廷一个宫中小太监吗?放了他,让他给皇帝带信去。把咱的要求提出来,看看朝廷作何答复。”

俺答手一挥:“就这么办!”

赵全说到的被扣押的宫中小太监,名叫冯保。此人是圣上身边随侍太监,因其曾在“内书堂”读过几年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其是写字,颇有书法大家风范,很讨圣上的欢心,竟不呼其名,而以“大写字”呼之。今次他奉命到宣州采买纸砚,没想到回京时刚到通州,正遇战事,被俺答扣押。原以为即使不死,也得被鞑虏掠往漠北,正痛不欲生之际,一听说放他回宫送信,连连叩头,飞奔着向京城而去。

朝廷正为无法解京师之围而焦虑不安,接到俺答书信,圣上急召阁臣并礼部尚书徐阶到西苑无逸殿商议对策。

圣上阴沉着脸,紧闭双目,看也不看臣下一眼,示意冯保宣读俺答的书信。冯保惊魂未定,勉强定了定神,念道:“本汗率铁骑前来,乃为和平。故虽指日可踏平北京,但本汗仍命部曲围而不攻。现本汗要朝廷答应,容许本汗派三名使臣进城求贡,并允准开边贸易,若朝廷答应,本汗即令撤兵;否则,必攻破城池,推翻朝廷,望三日内答复。”这封信出自赵全手笔,所以用汉字书写。

圣上这才微启双目,指着书信,强压着怒火,问道:“何以应之?”

“鞑虏寇贼,”严嵩狠狠道,“抢食贼而已,实不足患!”这是安慰皇帝,也是为避敌不战的策略辩护。

徐阶嘲讽地一笑,道:“臣一礼部堂官,军国机要,本无置喙余地,但既蒙陛下不弃,令臣参议,臣当知无不言,为陛下、为元翁分忧。臣窃以为,今番鞑虏来侵,不同昔日扰边。何以言之,鞑虏围城而又传令不得杀人放火,岂可仅以抢食贼视之?”

圣上瞪了严嵩一眼,道:“徐爱卿说的是。不过,鞑虏的书信,该如何答复,大家商议。”

“此乃礼部的职责,徐尚书想来已有应对之策?”严嵩说着,偷偷看了徐阶一眼。

徐阶愣了一下,忙推托道:“事在臣,但还须陛下主张。”

圣上耐着性子,和颜悦色地说:“正须大家商量嘛!”

可是,众人都拿不出什么主意,无逸殿里一时陷入沉寂。

“今鞑虏兵临城下,而我朝战守之备一无所有,”徐阶打破了沉默道,“不如先答应鞑虏之请。”他顿了顿,又说,“不过,臣恐此例一开,鞑虏贪得无厌,令人担心。”

圣上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神情,颇为真诚地说:“苟利国家社稷,皮币珠玉,都舍得的。”

徐阶深知,俺答书信中所谓求贡,名义上是请求允许他们向朝廷上贡,实则是要求朝廷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物资,只是用求贡之名,满足一下朝廷天朝大国的虚荣心而已。所以,圣上才有不惜皮币珠玉之说。可是,徐阶又怕圣上误会自己的建言,又道:“若只是皮币珠玉,当然可以,但万一鞑虏不满于此,如之奈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