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绸下是一个锃亮的、硬壳精装书样式的镀金铁盒。盒面凸显几个大字:
盛唐经济初探
陶国栋著
陶玉宁抬起头,愣愣地看着王清江。
王清江庄重地双手捧起盒子递给陶玉宁:“打开看看。”
陶玉宁轻轻打开盒盖。
她十倍的震惊了!
盒子里竟然真是父亲的《盛唐经济初探》。
书已发黄、卷角,封面有一块茶水或者菜汤的污渍,还有一个明显是被烟头烧破的洞。
这本不足二十万字的小书仅仅只印刷发行了一版,两千册。
随后便遭批判、焚毁。
罪名是借古讽今、恶毒攻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父亲冒险偷偷保存了几本,可两年后的文革中也被查抄,并当场焚毁。
陶玉宁轻轻放下盒子,轻轻拿出父亲的书,轻轻掀开发黄发脆了的封面。
她百倍的震惊了!
她看到了父亲的亲笔签名!
墨迹已经暗淡,但依然清晰可辨。
除了几位挚友和不多的几名得意门生,没有人可以得到父亲亲笔签名的书。
裘胖子都没有。
她抬起头:“你……怎么有这本书?”
王清江轻轻笑道:“从年轻时我就喜欢逛旧书店、旧书摊,从几百本几千本旧书中忽然发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种快乐真是无可比拟。陶教授的这本书就是这样发现的。”
王清江从冰桶里扯出酒,给陶玉宁倒上一杯,给自己倒上一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惊喜地发现我原来是买到了一本圣经,一本中国商海圣经。在从商之路上我能一步步上到今天这个台阶,完全得益于你父亲这本书。它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我去做什么、怎么做,但我所有的主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全部来自于你父亲。我读过许多名声赫赫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著作,说实话,真正配得上经济学家称号的寥若晨星。不客气地说,许多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当时政策的传声筒、解码器。一位学者如果没有立身立言不可或缺的独立精神,又何谈真知灼见?”
“谢谢你对我父亲的评价!尤其谢谢你把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陶玉宁叹了一声,摇摇头,“恐怕世间只此一本了!”
王清江说:“今天也许只此一本,但明天会有很多。”
陶玉宁不解地看着王清江。
王清江从包里拿出几页纸:“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你只需要在这协议上签个字。”
是北京一家著名的经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一式两份。
陶玉宁说:“你给了他们赞助?”
王清江摇摇头:“没有。他们都知道你父亲,他们佩服你父亲的人格和学识。而且,他们认为,你父亲的这本书至少不会让他们赔钱。”
王清江没说他自己定购了三千册,那是出版社保本的底线。
陶玉宁说:“可我不想把这本书交给他们。七转手八转手,弄不好最后……”
王清江笑了:“这本书不用给他们。我公司的打字员已经把这本书全打出来了,我给了出版社一张软盘。”
陶玉宁轻轻地摇摇头:“你想的真周到。”
正文
第七章(4)
董事局主席 作者: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