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潜伏
与此同时,在关东,源赖朝正苦心经营他的东国。对于平氏的进攻,他的态度是:来了就打回去,打回去就算了,只要别进入我关东地界就行。
日本古代区分关东,是以远江国(今静冈县西南部)为标准,远江国以东就是关东。所以每次平氏来讨伐关东,刚走到远江国就会看到大批源军早已恭候在此。
不知该说源军的战斗力强还是平军太弱,反正打来打去,平军从未到过比远江国更远的地方。但源军也很厚道,从不痛打落水狗,每次都是见好就收。
这种战术让新任家督平宗盛很恼火,眼睁睁看着威胁越来越大,自己却毫无办法。更可怕的是从目前这种交战状况来看,一旦源军冲出关东,平军极有可能难以应付。
平宗盛的每一天都在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然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担心的事情却始终没有发生。这让平宗盛感到更加不安,他不相信源赖朝会安于关东一隅,而那里也早过了休养生息的阶段,那么他到底在等什么呢?难道他真的不想争夺平氏的关西吗?
答案当然是“不”。不是不想,而是太想了。一个小小的关东怎能满足源赖朝的胃口?他要的又何止是关东关西,他要的是全日本。而现在不出兵道理也很简单:不是他不想,是他不能。
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此前,平清盛的结论是正确的:源赖朝的兵力,不管有多少,都是投奔他的高级武士带来的,离开了支持他的武士,他就是一光杆司令。比如上总广常,他一个人就带来两万兵力,他是尊称源赖朝一声主君,可他手底下的兵,你说更听谁的呢?
对此,源赖朝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知道,他自己有的只是一个“源氏正统”的名号。这个名号,人家认你还好,要是不认,你还真拿人一点辄都没有。
而源赖朝心里更加清楚,随着聚拢到他身边的武士越来越多,大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不统一。有些人是希望跟着他灭掉平氏,重振源氏大旗,可是另外一些人,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因为第一,灭平氏风险太大,大家不愿意去冒这个险;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人的心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关东独立建国。
这些投靠源赖朝的武士,虽然来自关东四面八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关东人。在日本古代,关东向来与京都朝廷联系甚少,本就少受朝廷约束,现在随着关东武士的势力越来越成气候,武士们独立建国的愿望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大家觉得与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京都灭什么平氏,倒不如趁现在关东形势大好,彻底摆脱朝廷统治,把关东建成与京都朝廷平起平坐的王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源赖朝想借关东武士的力量灭了平氏,然后自己到京都去当第二个平清盛,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而源赖朝不肯挥师南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威胁--奥州。如果他率大军南下时,藤原秀衡从北部的奥州打过来,到那时,源军就是南有平氏、北有藤原,是真正的腹背受敌。虽然源赖朝并不确定藤原秀衡一定会从北边打过来,但他却是不能不防。
这第三个原因,可就说到了源赖朝的最疼处--他有一个竞争者。
身为源氏正统的源赖朝,还会有什么竞争者吗?
没错,不但有,而且近在咫尺。
这个人说起来也不是外人,就是源赖朝二叔的长子源义仲,换句话说,也就是他的堂弟。
1180年9月,就在源赖朝起兵后的一个月,源义仲便在距关东不远的信浓国(今长野县)举起了另一面反平大旗。
这堂弟说起来也是个苦命的娃。本来他也是京都贵族出身,无奈两岁时爹爹便死于政治斗争,所以从小被抱到信浓国农村,由他父亲生前的一个旧相识抚养长大。
信浓国的地理位置紧挨着关东。关东位于日本东海岸,东临太平洋,而信浓国就面向西海岸,西临日本海,日本人把那一带俗称为“北国”。有一首老歌《北国之春》,唱的就是那里。
虽然与关东地处同一个纬度,但两地的气候却是大相径庭。
信浓国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这第一就是海拔高。有多高呢?不用说别的,相信我说出那里的别名大家就清楚了--那里今天被叫做“日本屋脊”。也就是说,日本人眼里的信浓国大约就像中国人眼中的青藏高原。
除了海拔高,这第二个特点就是雪多。事实上关东的冬天是不怎么下雪的,因为信浓国奇特的地理特点把同纬度的雪都留在了那里。那里的雪一般从秋天开始下,一直下到第二年4月,要是积雪一直不扫,平地积个3米高没问题。前面不是说川端康成去了趟关东,回来就写了篇《伊豆的舞女》嘛,后来他又去了趟源义仲的老家,回来也写了篇小说,叫做《雪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所以如果说关东是鸟不生蛋,那信浓国基本就是生命禁区了。我们的源堂弟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此地环境更加恶劣,民风也更加彪悍,所以源义仲虽不会读书写字,但从小便展露出了过人的武打才华。他的养父育有两男一女,源义仲小时候就把这三个孩子组织在了一起,加他自己一共四个人,专门到处替人打抱不平,因家门口有座“木曾山”(俗称“日本的阿尔卑斯山”),所以人称“木曾四天王”。
待到1180年起兵时,源义仲虽不像源赖朝那样有父亲的家臣支持,但他靠着自己的一双拳头,倒也硬是走出了一条迅猛发展的道路,手中兵力很快达到数万人。
当然源义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除了他本身比较能打外,也和源赖朝最开始高调宣称自己是“源氏正统”有关。那时源赖朝吸引了平军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平氏一开始根本没注意到在北部的穷乡僻壤还有这么个家伙也在反平。待到发现其存在,慌忙去打时,人家羽翼已经丰满了。
不过说实话,平氏固然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其实不是平氏,而是源赖朝。对源赖朝而言,与日薄西山的平氏相比,同为源氏,且蒸蒸日上的源义仲,才是他真正的威胁。
而这,也便构成了源赖朝不肯南下的第三个原因--他可不想再次冲在前面当炮灰。对于平氏,他不打,有人打。平氏和源义仲两败俱伤,就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源赖朝能做的,只能是稳固、稳固、再稳固,彻底确立自己在关东的统治地位。
但是,如果就此妥协,那就不是源赖朝了。他当年有本事从一个重刑犯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关东霸主,明天就有办法一点一点拿下整个日本。
只不过眼下,他还需要等,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
不能出兵并不等于不能做别的,在等待的日子里,源赖朝也没闲着,他派人给法皇送了一封信。当然,是秘密地,决不能让梦想独立建国的关东武士们知道。
信的大意如下:“法皇陛下,臣源赖朝虽占据关东,但绝无背叛朝廷、独立称王的念头。只因这里长年秩序混乱,臣才挺身而出,为法皇平定关东。现在关东既已平定,臣愿与平氏共同为法皇效力,源氏统管关东、平氏统管关西,不知法皇可否恩准?”
法皇陛下拿到信,高兴得每一根汗毛都在颤抖。
赖朝爱卿忠心如此,定会助我一展胸中大志,想必我后白河法皇在有生之年,还真有机会做一回真正的帝王!……即使此愿不遂,源、平两氏也能互相制衡,于皇室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好事,好事啊!
法皇心中暗喜,但也自知说话不算数,便找来平宗盛商量。
这个刚接班的平大人倒也实在,直接给了法皇一个掏心窝子的回答:“这个提议确实不错。不过,先父去世前特地嘱咐过,就算我平家还剩一个人,也要灭掉源氏。所以这个提议,宗盛万万不能同意。”
听听,多实在,一句虚的都没有。
提议虽没获准,但源赖朝很满意,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法皇:我源赖朝和平氏不同,平氏肆意专权,而我对法皇可是忠心耿耿的……您要是觉得平氏靠不住,可以来找我。
“师出无名”是兵家大忌,讨伐平氏总得有个理由,而“奉法皇之命”无疑是最好的理由。源赖朝希望经过这封信的铺垫,等到有一天时机成熟、他要出手时,法皇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一边,给他一个天经地义的名号,而且保证只给他一个人。
源义仲,我亲爱的堂弟,最后的胜利只能属于哥哥我一个人。和我争,你是想都不要想的。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想一个问题:既然同为源氏,不能合兵一处吗?要知道捆起的柴禾不易断,源义经不就投奔了源赖朝吗?
答案是不能,打死也不能。
原因有二:第一,源义仲与源义经不同,他不是源赖朝的亲弟弟,只是一个堂弟;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与源赖朝有杀父之仇。
前面说过,源义仲两岁就死了爹,而他之所以两岁丧父,需要特别“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源赖朝的大哥源义平。
换句话说,源赖朝的大哥就是源义仲的杀父仇人。
杀父仇人的弟弟自然是无论如何不能投奔的。
从1181年下半年开始,源义仲的队伍一路顺风顺水,势如破竹,势力范围已经突破了信浓国,开始步步向京都逼近。
而就在这支北国源军胜仗连连的时候,源义仲并不知道,在不远的关东,有一位堂兄正在默默为他祈祷:义仲,加油!拿出你所有的本事,我祝你早日打进京城。
与此同时,在关东,源赖朝正苦心经营他的东国。对于平氏的进攻,他的态度是:来了就打回去,打回去就算了,只要别进入我关东地界就行。
日本古代区分关东,是以远江国(今静冈县西南部)为标准,远江国以东就是关东。所以每次平氏来讨伐关东,刚走到远江国就会看到大批源军早已恭候在此。
不知该说源军的战斗力强还是平军太弱,反正打来打去,平军从未到过比远江国更远的地方。但源军也很厚道,从不痛打落水狗,每次都是见好就收。
这种战术让新任家督平宗盛很恼火,眼睁睁看着威胁越来越大,自己却毫无办法。更可怕的是从目前这种交战状况来看,一旦源军冲出关东,平军极有可能难以应付。
平宗盛的每一天都在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然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担心的事情却始终没有发生。这让平宗盛感到更加不安,他不相信源赖朝会安于关东一隅,而那里也早过了休养生息的阶段,那么他到底在等什么呢?难道他真的不想争夺平氏的关西吗?
答案当然是“不”。不是不想,而是太想了。一个小小的关东怎能满足源赖朝的胃口?他要的又何止是关东关西,他要的是全日本。而现在不出兵道理也很简单:不是他不想,是他不能。
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此前,平清盛的结论是正确的:源赖朝的兵力,不管有多少,都是投奔他的高级武士带来的,离开了支持他的武士,他就是一光杆司令。比如上总广常,他一个人就带来两万兵力,他是尊称源赖朝一声主君,可他手底下的兵,你说更听谁的呢?
对此,源赖朝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知道,他自己有的只是一个“源氏正统”的名号。这个名号,人家认你还好,要是不认,你还真拿人一点辄都没有。
而源赖朝心里更加清楚,随着聚拢到他身边的武士越来越多,大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不统一。有些人是希望跟着他灭掉平氏,重振源氏大旗,可是另外一些人,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因为第一,灭平氏风险太大,大家不愿意去冒这个险;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人的心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关东独立建国。
这些投靠源赖朝的武士,虽然来自关东四面八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关东人。在日本古代,关东向来与京都朝廷联系甚少,本就少受朝廷约束,现在随着关东武士的势力越来越成气候,武士们独立建国的愿望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大家觉得与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京都灭什么平氏,倒不如趁现在关东形势大好,彻底摆脱朝廷统治,把关东建成与京都朝廷平起平坐的王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源赖朝想借关东武士的力量灭了平氏,然后自己到京都去当第二个平清盛,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而源赖朝不肯挥师南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威胁--奥州。如果他率大军南下时,藤原秀衡从北部的奥州打过来,到那时,源军就是南有平氏、北有藤原,是真正的腹背受敌。虽然源赖朝并不确定藤原秀衡一定会从北边打过来,但他却是不能不防。
这第三个原因,可就说到了源赖朝的最疼处--他有一个竞争者。
身为源氏正统的源赖朝,还会有什么竞争者吗?
没错,不但有,而且近在咫尺。
这个人说起来也不是外人,就是源赖朝二叔的长子源义仲,换句话说,也就是他的堂弟。
1180年9月,就在源赖朝起兵后的一个月,源义仲便在距关东不远的信浓国(今长野县)举起了另一面反平大旗。
这堂弟说起来也是个苦命的娃。本来他也是京都贵族出身,无奈两岁时爹爹便死于政治斗争,所以从小被抱到信浓国农村,由他父亲生前的一个旧相识抚养长大。
信浓国的地理位置紧挨着关东。关东位于日本东海岸,东临太平洋,而信浓国就面向西海岸,西临日本海,日本人把那一带俗称为“北国”。有一首老歌《北国之春》,唱的就是那里。
虽然与关东地处同一个纬度,但两地的气候却是大相径庭。
信浓国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这第一就是海拔高。有多高呢?不用说别的,相信我说出那里的别名大家就清楚了--那里今天被叫做“日本屋脊”。也就是说,日本人眼里的信浓国大约就像中国人眼中的青藏高原。
除了海拔高,这第二个特点就是雪多。事实上关东的冬天是不怎么下雪的,因为信浓国奇特的地理特点把同纬度的雪都留在了那里。那里的雪一般从秋天开始下,一直下到第二年4月,要是积雪一直不扫,平地积个3米高没问题。前面不是说川端康成去了趟关东,回来就写了篇《伊豆的舞女》嘛,后来他又去了趟源义仲的老家,回来也写了篇小说,叫做《雪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所以如果说关东是鸟不生蛋,那信浓国基本就是生命禁区了。我们的源堂弟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此地环境更加恶劣,民风也更加彪悍,所以源义仲虽不会读书写字,但从小便展露出了过人的武打才华。他的养父育有两男一女,源义仲小时候就把这三个孩子组织在了一起,加他自己一共四个人,专门到处替人打抱不平,因家门口有座“木曾山”(俗称“日本的阿尔卑斯山”),所以人称“木曾四天王”。
待到1180年起兵时,源义仲虽不像源赖朝那样有父亲的家臣支持,但他靠着自己的一双拳头,倒也硬是走出了一条迅猛发展的道路,手中兵力很快达到数万人。
当然源义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除了他本身比较能打外,也和源赖朝最开始高调宣称自己是“源氏正统”有关。那时源赖朝吸引了平军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平氏一开始根本没注意到在北部的穷乡僻壤还有这么个家伙也在反平。待到发现其存在,慌忙去打时,人家羽翼已经丰满了。
不过说实话,平氏固然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其实不是平氏,而是源赖朝。对源赖朝而言,与日薄西山的平氏相比,同为源氏,且蒸蒸日上的源义仲,才是他真正的威胁。
而这,也便构成了源赖朝不肯南下的第三个原因--他可不想再次冲在前面当炮灰。对于平氏,他不打,有人打。平氏和源义仲两败俱伤,就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源赖朝能做的,只能是稳固、稳固、再稳固,彻底确立自己在关东的统治地位。
但是,如果就此妥协,那就不是源赖朝了。他当年有本事从一个重刑犯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关东霸主,明天就有办法一点一点拿下整个日本。
只不过眼下,他还需要等,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
不能出兵并不等于不能做别的,在等待的日子里,源赖朝也没闲着,他派人给法皇送了一封信。当然,是秘密地,决不能让梦想独立建国的关东武士们知道。
信的大意如下:“法皇陛下,臣源赖朝虽占据关东,但绝无背叛朝廷、独立称王的念头。只因这里长年秩序混乱,臣才挺身而出,为法皇平定关东。现在关东既已平定,臣愿与平氏共同为法皇效力,源氏统管关东、平氏统管关西,不知法皇可否恩准?”
法皇陛下拿到信,高兴得每一根汗毛都在颤抖。
赖朝爱卿忠心如此,定会助我一展胸中大志,想必我后白河法皇在有生之年,还真有机会做一回真正的帝王!……即使此愿不遂,源、平两氏也能互相制衡,于皇室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好事,好事啊!
法皇心中暗喜,但也自知说话不算数,便找来平宗盛商量。
这个刚接班的平大人倒也实在,直接给了法皇一个掏心窝子的回答:“这个提议确实不错。不过,先父去世前特地嘱咐过,就算我平家还剩一个人,也要灭掉源氏。所以这个提议,宗盛万万不能同意。”
听听,多实在,一句虚的都没有。
提议虽没获准,但源赖朝很满意,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法皇:我源赖朝和平氏不同,平氏肆意专权,而我对法皇可是忠心耿耿的……您要是觉得平氏靠不住,可以来找我。
“师出无名”是兵家大忌,讨伐平氏总得有个理由,而“奉法皇之命”无疑是最好的理由。源赖朝希望经过这封信的铺垫,等到有一天时机成熟、他要出手时,法皇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一边,给他一个天经地义的名号,而且保证只给他一个人。
源义仲,我亲爱的堂弟,最后的胜利只能属于哥哥我一个人。和我争,你是想都不要想的。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想一个问题:既然同为源氏,不能合兵一处吗?要知道捆起的柴禾不易断,源义经不就投奔了源赖朝吗?
答案是不能,打死也不能。
原因有二:第一,源义仲与源义经不同,他不是源赖朝的亲弟弟,只是一个堂弟;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与源赖朝有杀父之仇。
前面说过,源义仲两岁就死了爹,而他之所以两岁丧父,需要特别“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源赖朝的大哥源义平。
换句话说,源赖朝的大哥就是源义仲的杀父仇人。
杀父仇人的弟弟自然是无论如何不能投奔的。
从1181年下半年开始,源义仲的队伍一路顺风顺水,势如破竹,势力范围已经突破了信浓国,开始步步向京都逼近。
而就在这支北国源军胜仗连连的时候,源义仲并不知道,在不远的关东,有一位堂兄正在默默为他祈祷:义仲,加油!拿出你所有的本事,我祝你早日打进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