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该怎么办呢?根据上次的教训,这个把汉那吉,不啻是烫手的山芋!
但是,现在不同了。就在九个月前,高拱被隆庆皇帝请回中央,虽然不是内阁的“一把手”,然则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却超过了内阁的首相,是核心。现在,历史不仅不会重演,还要创出新局。
当时,主政大同地方的“一把手”方逢时、军区司令员(总督)王崇古,报告了情况,提出了建议,即接收把汉那吉。报告一上来,高级干部莫衷一是,但是主流意见是: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但高拱找到张居正,两人商量的结果是:奇货可居,将有大用。于是,高、张二人排除阻力,决定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 。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花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为此,高拱和张居正,都频频给第一线的军政干部写信,指导方略,解释政策。
消息传到边外。那个夺了孙子媳妇的俺答,被自己的正房老婆逼着要孙子,正急得抓耳挠腮,得知中国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中国和好,请求“封贡”。
收到“国书”,帝国的中央,一片哗然!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
张居正则毫无保留地站了高拱的立场上。并且,很可能给高拱出谋划策,建议他如何对付强大的反对派。毕竟,这方面,是张居正的长处。高拱运筹帷幄,排除阻力,大胆决断;张居正精心谋划、大力襄助,共担风险,终于达成了他们预期的目标。
以此为契机,双方实现了“封贡”和“互市”。中国朝廷以“天朝上国”的地位,授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则承诺归顺服从上国,并每年向朝廷进贡马匹若干,以此换取开放边贸,允许他们以牛羊马匹换取粮食、茶叶等物品。此外,俺答还不得不同意把中国通缉的几名大汉奸交出,事实上是用来交换其孙子把汉那吉。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自此以后,鞑虏之患特别是最强大的俺答部落的侵扰之患,基本上解除了。而在“互市”的边境地带, 外长城上的大境门,见证了当时繁荣的景象,一个边陲商埠――张家口,也可算作间接的成果,为和平、繁荣作证。
不用说,高拱本人对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很满意甚至自豪的。这也是高拱和张居正两个好朋友携手合作、同心协力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高拱可能未必知道,张居正私下里在散布,这件事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的功劳。按照对张居正非常推崇的专家韦先生的话说,张居正“颇有将封贡互市的实现,完全居为己功之意”。这些,都是张居正当时写给有些人的信里,明明白白透露出来的。他甚至还不谦虚地说,办这件事,三计只用其一,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这是个不祥的讯号:张居正不认为他只能做高拱的副手;而且已经不愿意继续做高拱的副手了。
张居正的信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在说明,高拱有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做了那件事吗?你以为真是他高拱做的?没有我张居正,这件事,办不成!而办这件事对于我,实在是小菜一碟儿,我不过是牛刀小试一把而已!
但是,现在不同了。就在九个月前,高拱被隆庆皇帝请回中央,虽然不是内阁的“一把手”,然则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却超过了内阁的首相,是核心。现在,历史不仅不会重演,还要创出新局。
当时,主政大同地方的“一把手”方逢时、军区司令员(总督)王崇古,报告了情况,提出了建议,即接收把汉那吉。报告一上来,高级干部莫衷一是,但是主流意见是: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但高拱找到张居正,两人商量的结果是:奇货可居,将有大用。于是,高、张二人排除阻力,决定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 。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花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为此,高拱和张居正,都频频给第一线的军政干部写信,指导方略,解释政策。
消息传到边外。那个夺了孙子媳妇的俺答,被自己的正房老婆逼着要孙子,正急得抓耳挠腮,得知中国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中国和好,请求“封贡”。
收到“国书”,帝国的中央,一片哗然!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
张居正则毫无保留地站了高拱的立场上。并且,很可能给高拱出谋划策,建议他如何对付强大的反对派。毕竟,这方面,是张居正的长处。高拱运筹帷幄,排除阻力,大胆决断;张居正精心谋划、大力襄助,共担风险,终于达成了他们预期的目标。
以此为契机,双方实现了“封贡”和“互市”。中国朝廷以“天朝上国”的地位,授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则承诺归顺服从上国,并每年向朝廷进贡马匹若干,以此换取开放边贸,允许他们以牛羊马匹换取粮食、茶叶等物品。此外,俺答还不得不同意把中国通缉的几名大汉奸交出,事实上是用来交换其孙子把汉那吉。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自此以后,鞑虏之患特别是最强大的俺答部落的侵扰之患,基本上解除了。而在“互市”的边境地带, 外长城上的大境门,见证了当时繁荣的景象,一个边陲商埠――张家口,也可算作间接的成果,为和平、繁荣作证。
不用说,高拱本人对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很满意甚至自豪的。这也是高拱和张居正两个好朋友携手合作、同心协力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高拱可能未必知道,张居正私下里在散布,这件事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的功劳。按照对张居正非常推崇的专家韦先生的话说,张居正“颇有将封贡互市的实现,完全居为己功之意”。这些,都是张居正当时写给有些人的信里,明明白白透露出来的。他甚至还不谦虚地说,办这件事,三计只用其一,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这是个不祥的讯号:张居正不认为他只能做高拱的副手;而且已经不愿意继续做高拱的副手了。
张居正的信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在说明,高拱有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做了那件事吗?你以为真是他高拱做的?没有我张居正,这件事,办不成!而办这件事对于我,实在是小菜一碟儿,我不过是牛刀小试一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