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当的是文艺兵,可也得和义务兵一样,先到新兵连参加训练。
妹妹去了208医院,我被发送到了长春市郊的坦克学校。
开始我很兴奋,以为要学开坦克呢。可到那儿一看,坦克学校里,愣见不着一辆坦克。原来,文革期间,一切都乱了套,军校也不例外。也是,万一“造反派”们开着坦克进城“文攻武卫”,那还得了?于是坦克都被锁在库里。
我们只发了一支苏式步骑枪,又叫“七斤半”。打一枪得拉一下大栓,性能比不得正式连队配备的国产的“半自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兴奋得不得了。
说来现在还觉得脸上发烧,刚进新兵连的头一天就挨了罚,原因是“抢饭吃”。
新兵连编制人数往往超出正规连队一倍还多。我们六七个长春兵,加上吉林怀德和山东某县的农村兵,共有260多兵员。
比“开坦克”更令我兴奋的是,新兵连的头一顿饭竟是大米饭!
当饭车还没推到我们这一桌时,我和几个长春兵,早已按捺不住,冲上前去,拨开众人,每人盛了一大海碗,干脆围着饭车不动地方,往嘴里划拉。顷刻之间,一粒儿不剩,又转头盛了一大碗。饭车空了。
许多山东兵拿着个空碗呆在那里,不敢闯过我们几个围着饭车的“人墙”。
新兵连长过来了,诧异地问:“干吗愣着?吃啊!”
一个山东兵撇着怪腔说:“饭,没(读mu)啦……”
兀自埋头大嚼的我,耳边响起连长炸雷一般的喊声:“立正--”
哐当!我手中的碗掉到地上碎了,撒了一地的大米饭。我心说:“好可惜呀!”
连长继续下达命令:“齐步走--”
我先迈左脚,很规范地向前走去。
连长没喊“立定”,我一直走到了门外。
“立--定!”
我站在了雪地上。
连长转头又进了饭堂,再不出来了。
好家伙,我这一站可就是一个小时,但我心中无悔。
我下乡苦干了一年,亲手种下的十垧稻子,没分给我们一粒;虽然分了12斤麦子(能磨出8斤白面),可没吃过一顿大米饭哪!为一顿大米饭,至于吗?想我在知青点当“头儿”那会儿,每到一个集体户搭伙,众人必然吆喝:“王刚来了,咱们烙饼!”最奢侈的一次,是把七八斤白面统统烙了饼。
而我从农村知青点里带来的自由主义和“游击作风”,在新兵连里,第一次遭到“整肃”。
不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站个把钟头吗?哈哈冻僵的双手,摸摸滚圆的肚子,心说:“值!”
没想到,等分到正规连队--哲里木军分区警通连,我又由“抢饭吃”到怕吃饭了。因为这个刘连长“直肠子”,吃饭像往嘴里倒饭--《西游记》里的话:“这位老爷的嗓子磨砖砌的”。
连长身先士卒,十分钟吃完。他放下碗,我们也得撂筷。那叫战备观念强。
尽管如此,吃得快,总比没饭吃强。过些日子,也就习惯了。
别的不敢夸口,军事训练我可是顶呱呱。有一年的农活儿垫底儿,再苦再累的军事科目,我权当游戏了。
只一样别扭,不能戴眼镜。因为生怕战友对城市学生兵有成见,于是便整天“如坠五里雾中”,视力0.2的一对儿眼睛大而无神,逢人遇事大约总是一副懵懵懂懂的表情,显得傻乎乎的。
部队规定,下级见上级要主动敬礼,而我这半拉瞎子实难分清谁是谁,又深怕怠慢了任何人,反正全连全分区我是最新的兵,于是干脆来个“牛犊子拜四方”,见谁敬谁。
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我估摸当时没谁对我心存芥蒂。现在也是这样,不管在部队还是地方,谁要是在人前总显得十分厚道或曰“傻乎乎”的,又那么自谦,人缘儿多半不错。
我儿时饱尝过被“群众”孤立的滋味,长大后更感受到一个人若脱离了“群众”--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那后果该是何等地可怕!“群众”,多少罪恶假汝名而行!
我的近视眼,应了“塞翁失马”的古训,礼多人不怪,在军分区小半年,我的“群众关系”不错。
但我还是愿意独处。
在部队这样一个武装集团里,独处的机会恐怕唯有站岗了。
白天岗不行,军分区门口,总有首长出出进进,我必须不断地“立正”,精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钟情于夜班岗,特别是“倒二班岗”,即天亮前的那一班。
凡当兵站过岗的都有体会:这是最难熬的一班岗,因为按正常人的生物钟,这本该是睡眠最香最沉的时候;若赶上冬天,这也正是我们东北人称作“鬼龇牙”的时候。“鬼”尚且冻得“龇牙”,何况有血有肉之人?
可我偏爱站这班岗,因为再不会有谁进出,再不用我频繁地“立正”,我可以凡人不理,我可有个机会“脱离群众”了。
这班岗,从接班到交班,一共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是难得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我可以戴上我“久违”了一个白天的眼镜,恰如镜头对焦,转瞬之间,周围的一切由虚到实,由远及近,那感觉是成天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永远不会有的。
抬头看:或满天星,或云遮月,任我纵情遐想。侧耳听:万籁俱寂,但时不时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声音传来。
直到近处家属院婴儿的夜啼,或远处粮仓里的几声狗吠,才把我的遐思由天上扯回地上。
于是,我把它当做“音乐会”的场间休息,脱掉皮手套,揉化胡子眉毛上的霜花儿,绕着岗楼子跑上几圈儿,再端枪四周寻摸寻摸,确定没什么“敌情”之后,便又进入虚无缥缈的另一个世界了……
这班岗对我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但也有遗憾,那便是时间太短。
也有长的一次。那是1970年早春的一天,我们班奉命去看守分区农场的冬小麦。
好大一片麦田啊,真的是一眼望不到边。
地多兵少,十垧地配一个流动哨。
班长谆谆叮嘱:除了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家畜野兽啃食麦苗之外,每个流动哨也要互相监督,千万不能将站岗变成坐岗。
我黄昏上岗,“流动”了不到一个钟头,天全然黑了下来。远处几个刚才还依稀可辨的战友,此刻已消失在夜幕之中。
“嘿--”我喊了一嗓子。
“嘿--”有人应声儿,足见战友平安无事。
在一个武装集团里,一个人再有个性,也终究是这个集团里的一员。你是拿着枪的,周围战友也都是拿着枪的。战士之间有一华里的距离,又冷,草原上还有狼,要是一个人,能不害怕吗?战士一会儿喊一声:“哎,大李?”这面应着:“哎,王刚。”这就放心踏实了,黑天了,战友还在。
所以我特别理解:当你的战友牺牲了,那种对敌人的仇恨,再懦弱的人到那节骨眼儿上也变得无畏了。作为生命个体,战友之间的互相依赖和那种高度默契,才是最权威的“集结号”。
这种感受刻骨铭心,穿透岁月。
我走近一棵独立树,将背包放到地上,小声而坚决地给自己下了一道命令:“枪靠右肩--坐下!”
我完全按照动作要领,像每次集体看露天电影那样,坐在了背包上,后脊梁正好抵住树干。
啊,好舒服,好惬意呀!
又见星光,比平时更多更亮;又闻天籁,比平时更美更响。
又是我一个人了,爱想什么就想什么:
想爸爸,想妈妈,想妹妹,想过去,想未来,想今后会娶个什么样的媳妇,想我守着的这十垧麦田能磨出多少白面来……
如今,听说在职场里,提倡“减压”和发泄。如果真有这一门子功课,尽可以请王刚来教习--某种意义上,本人可是“减压疗法”的“先驱”啊。
妹妹去了208医院,我被发送到了长春市郊的坦克学校。
开始我很兴奋,以为要学开坦克呢。可到那儿一看,坦克学校里,愣见不着一辆坦克。原来,文革期间,一切都乱了套,军校也不例外。也是,万一“造反派”们开着坦克进城“文攻武卫”,那还得了?于是坦克都被锁在库里。
我们只发了一支苏式步骑枪,又叫“七斤半”。打一枪得拉一下大栓,性能比不得正式连队配备的国产的“半自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兴奋得不得了。
说来现在还觉得脸上发烧,刚进新兵连的头一天就挨了罚,原因是“抢饭吃”。
新兵连编制人数往往超出正规连队一倍还多。我们六七个长春兵,加上吉林怀德和山东某县的农村兵,共有260多兵员。
比“开坦克”更令我兴奋的是,新兵连的头一顿饭竟是大米饭!
当饭车还没推到我们这一桌时,我和几个长春兵,早已按捺不住,冲上前去,拨开众人,每人盛了一大海碗,干脆围着饭车不动地方,往嘴里划拉。顷刻之间,一粒儿不剩,又转头盛了一大碗。饭车空了。
许多山东兵拿着个空碗呆在那里,不敢闯过我们几个围着饭车的“人墙”。
新兵连长过来了,诧异地问:“干吗愣着?吃啊!”
一个山东兵撇着怪腔说:“饭,没(读mu)啦……”
兀自埋头大嚼的我,耳边响起连长炸雷一般的喊声:“立正--”
哐当!我手中的碗掉到地上碎了,撒了一地的大米饭。我心说:“好可惜呀!”
连长继续下达命令:“齐步走--”
我先迈左脚,很规范地向前走去。
连长没喊“立定”,我一直走到了门外。
“立--定!”
我站在了雪地上。
连长转头又进了饭堂,再不出来了。
好家伙,我这一站可就是一个小时,但我心中无悔。
我下乡苦干了一年,亲手种下的十垧稻子,没分给我们一粒;虽然分了12斤麦子(能磨出8斤白面),可没吃过一顿大米饭哪!为一顿大米饭,至于吗?想我在知青点当“头儿”那会儿,每到一个集体户搭伙,众人必然吆喝:“王刚来了,咱们烙饼!”最奢侈的一次,是把七八斤白面统统烙了饼。
而我从农村知青点里带来的自由主义和“游击作风”,在新兵连里,第一次遭到“整肃”。
不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站个把钟头吗?哈哈冻僵的双手,摸摸滚圆的肚子,心说:“值!”
没想到,等分到正规连队--哲里木军分区警通连,我又由“抢饭吃”到怕吃饭了。因为这个刘连长“直肠子”,吃饭像往嘴里倒饭--《西游记》里的话:“这位老爷的嗓子磨砖砌的”。
连长身先士卒,十分钟吃完。他放下碗,我们也得撂筷。那叫战备观念强。
尽管如此,吃得快,总比没饭吃强。过些日子,也就习惯了。
别的不敢夸口,军事训练我可是顶呱呱。有一年的农活儿垫底儿,再苦再累的军事科目,我权当游戏了。
只一样别扭,不能戴眼镜。因为生怕战友对城市学生兵有成见,于是便整天“如坠五里雾中”,视力0.2的一对儿眼睛大而无神,逢人遇事大约总是一副懵懵懂懂的表情,显得傻乎乎的。
部队规定,下级见上级要主动敬礼,而我这半拉瞎子实难分清谁是谁,又深怕怠慢了任何人,反正全连全分区我是最新的兵,于是干脆来个“牛犊子拜四方”,见谁敬谁。
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我估摸当时没谁对我心存芥蒂。现在也是这样,不管在部队还是地方,谁要是在人前总显得十分厚道或曰“傻乎乎”的,又那么自谦,人缘儿多半不错。
我儿时饱尝过被“群众”孤立的滋味,长大后更感受到一个人若脱离了“群众”--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那后果该是何等地可怕!“群众”,多少罪恶假汝名而行!
我的近视眼,应了“塞翁失马”的古训,礼多人不怪,在军分区小半年,我的“群众关系”不错。
但我还是愿意独处。
在部队这样一个武装集团里,独处的机会恐怕唯有站岗了。
白天岗不行,军分区门口,总有首长出出进进,我必须不断地“立正”,精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钟情于夜班岗,特别是“倒二班岗”,即天亮前的那一班。
凡当兵站过岗的都有体会:这是最难熬的一班岗,因为按正常人的生物钟,这本该是睡眠最香最沉的时候;若赶上冬天,这也正是我们东北人称作“鬼龇牙”的时候。“鬼”尚且冻得“龇牙”,何况有血有肉之人?
可我偏爱站这班岗,因为再不会有谁进出,再不用我频繁地“立正”,我可以凡人不理,我可有个机会“脱离群众”了。
这班岗,从接班到交班,一共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是难得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我可以戴上我“久违”了一个白天的眼镜,恰如镜头对焦,转瞬之间,周围的一切由虚到实,由远及近,那感觉是成天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永远不会有的。
抬头看:或满天星,或云遮月,任我纵情遐想。侧耳听:万籁俱寂,但时不时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声音传来。
直到近处家属院婴儿的夜啼,或远处粮仓里的几声狗吠,才把我的遐思由天上扯回地上。
于是,我把它当做“音乐会”的场间休息,脱掉皮手套,揉化胡子眉毛上的霜花儿,绕着岗楼子跑上几圈儿,再端枪四周寻摸寻摸,确定没什么“敌情”之后,便又进入虚无缥缈的另一个世界了……
这班岗对我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但也有遗憾,那便是时间太短。
也有长的一次。那是1970年早春的一天,我们班奉命去看守分区农场的冬小麦。
好大一片麦田啊,真的是一眼望不到边。
地多兵少,十垧地配一个流动哨。
班长谆谆叮嘱:除了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家畜野兽啃食麦苗之外,每个流动哨也要互相监督,千万不能将站岗变成坐岗。
我黄昏上岗,“流动”了不到一个钟头,天全然黑了下来。远处几个刚才还依稀可辨的战友,此刻已消失在夜幕之中。
“嘿--”我喊了一嗓子。
“嘿--”有人应声儿,足见战友平安无事。
在一个武装集团里,一个人再有个性,也终究是这个集团里的一员。你是拿着枪的,周围战友也都是拿着枪的。战士之间有一华里的距离,又冷,草原上还有狼,要是一个人,能不害怕吗?战士一会儿喊一声:“哎,大李?”这面应着:“哎,王刚。”这就放心踏实了,黑天了,战友还在。
所以我特别理解:当你的战友牺牲了,那种对敌人的仇恨,再懦弱的人到那节骨眼儿上也变得无畏了。作为生命个体,战友之间的互相依赖和那种高度默契,才是最权威的“集结号”。
这种感受刻骨铭心,穿透岁月。
我走近一棵独立树,将背包放到地上,小声而坚决地给自己下了一道命令:“枪靠右肩--坐下!”
我完全按照动作要领,像每次集体看露天电影那样,坐在了背包上,后脊梁正好抵住树干。
啊,好舒服,好惬意呀!
又见星光,比平时更多更亮;又闻天籁,比平时更美更响。
又是我一个人了,爱想什么就想什么:
想爸爸,想妈妈,想妹妹,想过去,想未来,想今后会娶个什么样的媳妇,想我守着的这十垧麦田能磨出多少白面来……
如今,听说在职场里,提倡“减压”和发泄。如果真有这一门子功课,尽可以请王刚来教习--某种意义上,本人可是“减压疗法”的“先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