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40年前的社会风俗也能叫做“时尚”的话,那么,可以说,那个时代顶时尚的是穿上“国防绿”的军装。绿色的外衣遮掩着“红色”实质:几千万经过“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联”“文攻武卫”的学子们,大约实在是折腾累了,革命激情日见冷淡。有心计的家长们渐渐开始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的孩子今后干什么呢?革命诚然“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更不能当饭吃。
狂热年代后,是亿万青年人陷入人生困惑的阶段。继续求学不成,只有找个工作。而那时是没有择业自由的,只有靠国家分配。就我们中学生而言,除极少数“根红苗正”者当了工人,迈入人人羡慕的“领导阶级”行列,更广大的人群,便只有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
更有这“极少数”里的极少数,穿上了军装。例如,“68入伍兵”中大者20岁,小者14岁;这些“红小鬼”大多是军人子弟,近水楼台,子继父业,参加革命可谓早矣。
说是“革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得到了一份可心的工作。最起码三年复员之后,可以进工厂当上个“二级工”;若再手持一张“党票”,许多便可进入地方某单位的政工部门,焉知今后不会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那时节,谁家孩子当了兵,比戏文里的“金榜题名时”还要光彩,简直可以“光宗耀祖”了。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当兵”确实被看做摆脱实质上的失业状态的光辉出路,且是实现人生命运转折的理想“职业”。就大形势看,兵营,也是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的避风港,虽然并非世外桃源。
当然,也正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当初我可不是(也许是不敢)这样看的。
1969年年底,整整下乡了一年,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苦闷徘徊的我,竟然喜从天降--我当兵了!
其实,本没我什么事儿,我是送我妹妹王静当兵,没想到把自己也“送”进去了。
记得那年的12月28日,我妈几经辗转把电话打到了我所在的生产队的队部。我妈说,她和爸爸要去“五七”干校了。他们老了,无所谓。只是妹妹太小,舍不得让她遭那份儿罪。前几天省军区招文艺兵,妹妹初试过关。现盼我回城,全家团聚一下,然后就各奔东西。
当晚,我步行20多华里,赶回家中。
次日,陪14岁的妹妹去参加复试。
妹妹进了考场,我在走廊里等着。
听妹妹在里边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那“万里雪飘”的“万”字拉得老长老长,声音又高又亮。后来听妹妹讲,那叫“High C”(高音C)。
再往下,听里边好像是在问答,但听不大清。
门开了,一个年轻的干事将我唤了进去。
一个长得很文气的中年军官问我:“听你妹妹讲,她的文艺才能是受你的影响。你会朗诵,也会唱歌,能不能让我们听听?”
于是,我朗诵了一首陈然的“囚歌”,唱了一段“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接下来则是几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对话。
“想当兵吗?”军官是个痛快人,边拿出志愿表边问。
“跟我妹妹在一块吗?”我还有点“托大”。后来想想,我真是不懂事儿。要换了别人,早就开始响亮表态了。
“能啊。”
“好,我想当兵。”
命运在短短的时间里又一次被改写,短得连回一趟插队的地方都来不及。那天兄妹俩一起穿上军装坐电车回了家,父母亲也高兴坏了。
我当兵了。就这么简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不是吗?
狂热年代后,是亿万青年人陷入人生困惑的阶段。继续求学不成,只有找个工作。而那时是没有择业自由的,只有靠国家分配。就我们中学生而言,除极少数“根红苗正”者当了工人,迈入人人羡慕的“领导阶级”行列,更广大的人群,便只有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
更有这“极少数”里的极少数,穿上了军装。例如,“68入伍兵”中大者20岁,小者14岁;这些“红小鬼”大多是军人子弟,近水楼台,子继父业,参加革命可谓早矣。
说是“革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得到了一份可心的工作。最起码三年复员之后,可以进工厂当上个“二级工”;若再手持一张“党票”,许多便可进入地方某单位的政工部门,焉知今后不会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那时节,谁家孩子当了兵,比戏文里的“金榜题名时”还要光彩,简直可以“光宗耀祖”了。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当兵”确实被看做摆脱实质上的失业状态的光辉出路,且是实现人生命运转折的理想“职业”。就大形势看,兵营,也是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的避风港,虽然并非世外桃源。
当然,也正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当初我可不是(也许是不敢)这样看的。
1969年年底,整整下乡了一年,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苦闷徘徊的我,竟然喜从天降--我当兵了!
其实,本没我什么事儿,我是送我妹妹王静当兵,没想到把自己也“送”进去了。
记得那年的12月28日,我妈几经辗转把电话打到了我所在的生产队的队部。我妈说,她和爸爸要去“五七”干校了。他们老了,无所谓。只是妹妹太小,舍不得让她遭那份儿罪。前几天省军区招文艺兵,妹妹初试过关。现盼我回城,全家团聚一下,然后就各奔东西。
当晚,我步行20多华里,赶回家中。
次日,陪14岁的妹妹去参加复试。
妹妹进了考场,我在走廊里等着。
听妹妹在里边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那“万里雪飘”的“万”字拉得老长老长,声音又高又亮。后来听妹妹讲,那叫“High C”(高音C)。
再往下,听里边好像是在问答,但听不大清。
门开了,一个年轻的干事将我唤了进去。
一个长得很文气的中年军官问我:“听你妹妹讲,她的文艺才能是受你的影响。你会朗诵,也会唱歌,能不能让我们听听?”
于是,我朗诵了一首陈然的“囚歌”,唱了一段“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接下来则是几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对话。
“想当兵吗?”军官是个痛快人,边拿出志愿表边问。
“跟我妹妹在一块吗?”我还有点“托大”。后来想想,我真是不懂事儿。要换了别人,早就开始响亮表态了。
“能啊。”
“好,我想当兵。”
命运在短短的时间里又一次被改写,短得连回一趟插队的地方都来不及。那天兄妹俩一起穿上军装坐电车回了家,父母亲也高兴坏了。
我当兵了。就这么简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