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优异?(1)

培养精英 作者:薛涌


所谓“美国大学的优异”,并非指几个顶尖大学的水平,而是美国大学体系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体系都要先进。这个体系的优势,用《经济学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体系。所以,那些中央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过分重要的角色的国家,很难效仿这一没有体系的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谓“没有体系”是因为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不作通盘规划。美国是个自治传统非常强的社会。即使是公立大学,也不过是州立大学。没有国立这一说。对此,我在近著《谁的大学》一书中有所讨论。当年开国时,各州各行其是,彼此钩心斗角,甚至频频提出分开另过。国父华盛顿虽然墨水喝得不多,但毕竟领军打过仗,看到各地来的年轻士兵在一起出生入死后,彼此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由此想到建立一个国立大学,让来自各州的年轻人一起读几年书,培养共同的国家认同,等这些人毕业,回到本州都是地方精英。只要他们之间有聚合力,国家就可以团结起来。他之后的5位继任总统,也出于各种考虑要建立国立大学。但是,每一次努力,都被议会否决。美国的大学,命中注定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通盘规划。

国立大学的挫败,反而成为美国大学发达的制度基础。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没有高等教育的中央计划,也不会像法国、德国、日本一样,把大学的教职员视为政府的雇员。出来办大学的,是慈善家、教育家、地方政府(特别是州政府)、宗教团体等民间组织,乃至像经营生意一样靠学生的学费过日子的企业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架构是从下面建设起来的。当然,联邦政府并非什么也不做。联邦政府介入的方式,一般是把公共资源交给这些基层的教育机构经营。1862年的“莫里尔颁地案”(Morrill Land Grant Act)就是一例。1857年,佛蒙特州的众议员贾斯廷·莫里尔(Justin Morrill)深感现有的大学无法为广大农民和工人提供实用知识,想出了通过颁地的方式建大学的主意,以提高平民百姓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但他据此提出的法案,受到南部势力的坚决抵抗,并被总统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否决。直到1862年南部宣布脱离联邦后,才被林肯总统签署。根据这个法案,以一个众议员名下3万英亩土地计,联邦政府按照众议员的数目给各州拨地(因为众议员是按人口比例分配的,这样颁地最能达到人均的公平)。这些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以传授农业和机械知识为主的大学。有的州用这笔经费强化已有的大学,如威斯康星的州立大学体系。有的则用来建设新的大学体系,如加州大学系列。一些南部州,则把钱分给各个农业与机械学院(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college,即A&M),这也是南部许多A&M大学的来历。总之,这一法案激发了各州建立各种各样的大学体系,但联邦政府却不参与管理。

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要把支持大学的钱直接送到学生和学者手中。比如,1946年的“退伍军人法案”,给所有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兵支付上学的费用,让学生拿着钱自己决定去哪个学校。前面已经提到,目前联邦政府每年给大学生的资助将近815亿美元,也是给学生而不是给学校。另外,联邦政府掌握大量的研究经费。这些经费,常常是大学的教授、学者直接申请,钱拿到后跟着这些教授、学者走。他们在哪个学校教书,钱就在哪个学校花,并非直接向大学拨款。联邦政府退出大学的直接管理,就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教授为了争夺科研基金彼此激烈竞争,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也要竞争,大学为了获得捐款同样要竞争。全方位的竞争,创造了全方位的优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