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发现,令许多大学录取办公室的人迷惑不解,甚至感到冤枉。这似乎违反了他们的常识和信仰。多少年来,大学录取办公室一直努力提携弱势阶层的子弟,怎么会成心刁难人家?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明确地说:“当你出身弱势阶层时,你取得的同样的成绩就反映着更大的能力。因为你没有机会参加那些昂贵的考试准备班,你上的中学也没有为你提供有效的训练,你们来自那些无法提供教育机会的家庭。”哈佛2004年一下子就免了所有贫困学生的学费,多少也有这一层考虑。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怎么说贫困生会受挤压?
但数据不会撒谎。这些数据揭示了许多大学录取办公室的人员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现实。目前美国大学竞争异常激烈。大学新生SAT的平均成绩,每年都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拿去作为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该杂志把大学新生SAT的中档成绩(排在25%到75%的分数)取出来衡量各校学生的学术能力。哈佛大学的成绩在1400到1580分之间,普林斯顿在1380到1550分之间,耶鲁在1370到1560分之间,麻省理工在1420到1560分之间。毫厘之差,就会决定谁高谁低。一些原来是二流的学校,如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都靠强调SAT等“唯才是举”的手段,在排名榜上扶摇直上,目前已经抢占到了精英大学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伯克利这样的名校。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谁肯落后?一旦降低分数多录取一些贫困学生,学校的SAT平均分就掉下去,排名也跟着下降。
录取穷学生,不仅要免人家的学费,而且还要给人家一定的生活费。为了平衡这样的开支,就得涨学费,让富家子弟多付一些。换句话说,录取穷学生,等于降低学校的排名,提高了学费。这就好像一个产品品牌差了,价钱倒贵了,还怎么卖?所以,扶助穷学生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同时,由于精英大学的牌子越来越值钱,学费飞涨。大学为了拔高自己的名次,到处招募学术优异的学生,在高学费之下又有高奖学金。即使是一些中高产阶级的子弟,在精英大学也接受大笔奖学金。结果,由于中高产阶级的子弟集中在财大气粗的精英大学,他们实际上比贫困学生拿的奖学金还高。
如今成为众矢之的的,是对校友子弟的照顾。2004年大选时,布什公开承认,他当年进耶鲁是因为家庭关系。他相信大学录取应该看学生本身的素质,而非家庭背景。他的对手克里,同样是跟着父亲进了耶鲁的贵族子弟,也要求取消对校友子弟的优惠。似乎两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分歧。然而,校友子弟优惠的制度,是一个在政治上最容易攻击,但实际上最不可能取消的制度。
校友子弟的优惠,简单地说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商业规则上:做买卖要靠回头客。上大学,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怎么让人家“回头”呢?那就得盯住那些祖祖辈辈都来一个学校上学的家族。这就好像你在一个商店拿了优惠卡,再买东西总是去那里一样。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一个家族世代上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声誉就成了这个家族声誉的一部分。这样的家族,只要成功富贵,就会大笔给学校捐钱。像常青藤这样的私立学校,大部分钱是校友捐的,即所谓“捐赠基金”。一个学校的实力,就看这个捐赠基金的大小。学费收入比起来根本就微不足道。给校友的子弟一点好处,就是要供一供这些财神爷。
供这些财神爷,即使纯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也并非没有道理。私立大学要自己弄钱来。没有大笔的捐赠基金,私立大学就成了一个超级市场:学生是买东西的顾客,教授是售货员。比如,笔者在一所小的私立学校教书,给学生一个“不及格”,学生马上就说:“我花900多块钱上你这门课,难道就为了个不及格?!”人家到处去告,摆出一副“老子不买你的东西”的态度。学校怕学生退学,丢了学费,如临大敌。学校靠学费活,就不敢得罪学生。学生对分数不满意,学校就得小心。许多学生,甚至有一种自己给自己打分的心态,会说什么“我至少应该拿个B”。和这样的学生打交道,就像在超级市场讨价还价,实在斯文扫地。一旦有了捐赠基金,学校就硬了:我们这里是有学术标准的,达不到就走人!你那几个学费根本不值一提。况且你不想上有的是人要打破头来上。校友们的利益是维护学校的声誉,而不是把学校办成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