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谈哈佛、耶鲁是私立大学。那么谁拥有这些私立大学呢?说白了就是这些校友。学校的钱是人家给的,学校的董事会是人家选的,最后这个董事会决定谁来当校长。所以,要侵犯这些校友子弟的利益,听起来天经地义,实际上多少有些反客为主。这些校友的力量,从布什进耶鲁的经历就可窥一斑。
1963年布什申请大学时,SAT的语文成绩才566分,如今大部分耶鲁学生要考到700分以上。但就在他申请的那几个月,耶鲁竟然为了他悄悄地修改录取政策。因为申请人太多,学校已经无法对所有校友都一视同仁,于是决定给那些对耶鲁贡献大、社会地位重要的校友子弟更优先的考虑。布什的祖父是耶鲁所在的康州的前参议员,不久前还是耶鲁的校董;布什的父亲正在得州竞选参议员。布什当然不是一般的子弟,所以他在1964年被顺利录取。
两年后,耶鲁录取部的新院长R.因斯莱·克拉克(R.Inslee Clark)上台,大力削减校友子弟的录取比例。在1967年录取的新生中,校友子弟的比例从布什入学那年的17%跌到12%。这本是顺应当时突破世袭贵族统治、追求学术精英主义的教育改革大潮流,但却惹恼了校友。克拉克没干几年就下台了。1974年,就在耶鲁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募捐的前夜,他的继任者竟把校友子弟的录取比例提得比布什入学时还高。哈佛和普林斯顿看到耶鲁的教训,再也不敢在这方面有大动作。
这也是为什么普林斯顿的前校长鲍恩主持的大规模研究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却不敢触犯校友特权的原因。他提出的方案,是让学校减少对运动员的照顾,用省下来的优惠名额来提携贫困学生。但是,像耶鲁这样的精英名校,对运动员优惠非常小甚至没有,对校友子弟的扶助却甚大。这一方案在一流大学起不了什么作用。
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自己当年也是靠家庭背景进了哈佛。他提出议案,要求大学公布所录取的校友子弟的比例,意在把这一不公平的政策及其后果,暴露给公众,引起公愤,让各大学在讨好校友时有所收敛。这大概也是目前唯一有实际可行性的措施。
如今,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已经被普遍承认。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大家还一筹莫展。也正是如此,鲍恩提出以经济平权代替种族平权。根据他的数据模式,这一政策一旦推出,黑人和拉美裔在精英大学中的数量就会下降一倍,穷白人的孩子就会提高。这当然会触动美国的另一根政治神经,不可能轻易实施。
如今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高科技社会。教育的竞争决定社会的竞争。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在这方面已经先声夺人。如今美国的精英,与布什时代不同。一流大学的学生越来越聪明,学术训练越来越好,“童子功”越来越令人生畏。一句话,这个阶层越来越有竞争力,是保持美国长盛不衰的脊梁骨。但是,社会代价却是巨大的。弱势阶层没有资源在教育上与他们竞争,如果没有可行的改革方案,这些智力精英的地位,就会逐渐世袭化,美国平民社会的景观,就会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