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20)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作者:陈明远


1933~1943年举办的六届庚款留美考试和1933~1947年举办的九届庚款留英考试是民国时期最著名,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公费留学考试。留英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两年工作或研究经历,而留美录取学生则先需要在国内有关专家指导下实习、学习一年。六届留美学生录取132人,九届留英学生录取193人,总计325人。

庚款留美、留英两大考试竞争之激烈,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厦门大学仅1人被录取,即留英的化学家卢嘉锡。武汉大学只有两人考中,其中一位是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

九届庚款留英考试是各项公费留学考试中竞争最激烈、录取比例最低的,分别录取文史类15人、理科45人、工科56人、农科19人、医科16人、经济科13人、政法科13人、地质地理科13人、教育科5人。在193名留英公费生中,有35人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加拿大院士。总计40人、44人次。同样,132名六届留美公费生中,也有近40人当选中国和美国的院士。由此可见两项公费留学成材率之高。

庚款留美、留英公费生中涌现出了不少家喻户晓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王大珩、彭桓武、屠守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美国科学院院士“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及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黄昆;台湾“经济腾飞”功臣李国鼎;文史学者钱钟书;考古学家夏鼐;原美国人类学会会长许烺光;中国概率统计学奠基人许宝騄;国际叶轮机三元流动理论创立者吴仲华;测量学家夏坚白、王之卓;历史学家何炳棣;英文专家王佐良;中国胸外科奠基人黄家驷;国际法专家王铁崖、韩德培,力学家钱伟长;水利学家张光斗;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化学家卢嘉锡;生物化学家王应睐、邹承鲁等。毫无疑问,两项庚款留学选派的是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考取庚款留美、留英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为: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金陵大学Nanking University,即南京大学。。其中清华大学留美、留英两项均为第一,中央大学留英人数第二、交通大学留美人数第二。教会大学中以金陵大学成绩最好,其次为燕京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的英文校名为Shanghai University即上海大学。东吴大学英文名是Soochow University即苏州大学。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前身是汇文学院,燕京的文理学院在教会大学中是最好的,社会学系则是高校中办得最好的。

出版业巨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京师大学堂在北京成立前一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它的创办者本是几个印刷工人,戊戌维新后由于张元济、蔡元培等文化人的加入,在清末民初迅速发展为我国文化人的出版阵地,成为现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

1912年元旦,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的同一天,中华书局于上海宣布成立。它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中华民国新政权服务、编印销售革新版的全套中小学教材--中华教科书。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日俱增,使中华书局异军突起,迅速取得跟商务印书馆相抗衡的亚军地位。商务印书馆--文化人的出版阵地

京师大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皇朝官场习气的烙印,而商务印书馆则带有新进的资本主义民间商业的色彩。它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手工业印刷工场,创办人是夏瑞芳、鲍氏兄弟和高凤池等,原为西文报馆的排字工人,设法集资银洋3750圆,以500银圆为一股分,共四股半,起初只能印刷一些简单的印刷品。

1901年他们预见到科举制度必将废除,及早编印了新式学堂的各种教材,得到了新教材的印制和发行权,利润大增。为了迎合新潮流,也开始编译《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一类英文读本,同时还翻译了一些日文书,可是译笔粗糙,出版后无人问津。多方联络商讨之后,由南洋公学译书院(1897年创立)张元济推荐蔡元培担任商务编译所所长。

1903年《苏报》案发生,革命党人章太炎、邹容被捕。蔡因有牵连,被迫逃亡青岛。夏瑞芳就聘请张元济担任编译所所长。

此后张元济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并大力提倡汉译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又创办东方图书馆等等。

1902~1916年间,中国新创文学报刊57种,其中29种以“小说”命名的报刊中,上海占22种。商务印书馆在1902~1920年间,出版图书3522种,其中文学类(以小说为主)846种,占四分之一。

1903年商务印书馆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并开始出版“说部丛书”。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如林纾、梁启超、蔡元培等人都与商务印书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林纾因《巴黎茶花女遗事》在文坛走俏一时,此后译述并出版西方小说181部,每部约为20万字左右。其中一些小说,既发表又出版,发表时也有稿费。郑逸梅等回忆说,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很受读者欢迎。他的译稿,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十几年间,共达140种。……稿费也特别优厚。当时一般的稿费每千字2~3圆,林译小说的稿酬,则以千字6圆计算,而且是译出一部便收购一部的。” 据《藏晖室札记》,载《新青年》第3卷第5号;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史论文集·小说卷》第688页。 这样每部稿酬1200银圆左右(合1995年人民币6万元, 合2009年人民币12万元)。总计,林纾十几年间的稿酬收入高达20万银圆以上(合2009年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