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商务印书馆职工发生了一次经济斗争的罢工,取得胜利,商务印书馆总务处公布了《加薪办法》参看本书第3章。。同时,整个出版印刷业普遍增加了工资待遇。
1927年《申报》第一次成立工会,工会出面跟《申报》老板史量才商定:工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29银圆,春节前发一个月双薪,还有一定奖金。
1927年上海出版界工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有所提高,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第六章记述如下:营业部有部长,纯粹为商人性质,须干练而长于会计,月薪约在100圆左右。
属于其下,有专司广告者,有专司代派者,有专司订报者,有专司零售者,有专司出纳者,有专司中外书牍者,有兜揽广告者,有承接制版印件者,其月薪每人均在30圆左右。
印刷部由娴熟于机械者管理之,或由营业部长兼任。属于其下者,有排字之工人,有铸字之工人,有打纸版浇铅版之工人,有印刷之工人。其制版有直接雇佣者,每名月薪均在10圆至20圆之间,但仍须择一人为领袖。便监察一部分之事务,月薪约40圆。
制铜锌版者,另为一部分,有时兼外出照相,月薪均约在三四十圆之间。作为一个参照,列出当时脑力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所载,1927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月薪平均419圆(合1995年人民币约1400元),中英文打字员月薪30圆以上,办公室秘书月薪最低50圆左右。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
19世纪9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真正的开端。作为这个开端的路碑,有如下一系列事件发生--
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创办,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创办,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映。
1899~190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的同学们演出了欧洲戏剧。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
我国封建社会中,士大夫阶层以科举仕途为安身立命之本,以猎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他们闲暇时,不过以戏剧演出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玩玩而已,内心里是瞧不起艺人(称为“戏子”)的。
戊戌政变以后的1899年,维新变法失败。一些爱好文艺的学生,便利用戏剧抒发自己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激愤情绪。当时,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每逢冬季圣诞节和春季复活节时,常用英、法语演出欧洲戏剧。一些有爱国思想的爱好戏剧的学生,看了这些戏剧演出,受到启发,就借教会学校演戏的时机,编演了讽刺时政的中国戏,被人们称之为“上海学生的演戏”。
当时我国观众所看到的戏剧,无论是京戏、昆曲、粤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色彩,因此有些文化人就提出“改良旧戏曲”的要求。
同时,又从海外(特别是日本)引进了“新剧”或“新戏”,开展了文明戏和话剧的活动。而新鲜事物--电影(西洋影戏)一诞生,就传入上海和北京、天津,我国的电影业应运而生。
于是,新时代第一批文化人,这时从学校教育、新闻出版、娱乐演出三个方面,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文化人进入娱乐剧影圈的情况,还要从我国传统的老戏园子--茶楼说起。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北京最老的戏园子广和楼
广和楼原名查楼、查家楼。坐落在北京市区前门大街(旧称正阳门大街)肉市街路东,它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著名剧场,旧社会叫做“戏园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吴长元《宸垣识略》(1788年初刊本)提到:“查楼在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清朝戴璐《藤阴杂记》(1796年成书)载:“《亚谷丛书》云,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所说的太平园、四宜园早已无踪影,仅存查家楼,就是广和楼的前身。
清雍正五年(1727)因查嗣庭文字狱案,查楼被朝廷没收后,归于清廷内务府掌管,并向民间出租。几易其手,均以合股方式经营。改名“广和楼”当在此后。
戏园子在清朝初年是以茶座为主的,戏剧只是作为茶客品茗聊天之余附送的一种娱乐。那时茶园子老板只卖茶座钱,没有“戏票”一说。戏园子里面的座席也是双排对放,舞台置于茶座一侧,茶客赏剧,要侧着身子扭转头才能看见舞台。在茶园里主要是喝茶,附带着听听戏。所谓“看”戏就摆在更次要的地位了。今天有时在剧场里还能看见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闭着眼睛叫好,那就是多年以前习惯于逛戏园子喝茶“听”戏的。
从这座席的设置,也说明茶客消遣本来是品茗闲谈为主、赏剧为辅;而当时赏剧则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当时叫做大戏。逐渐普及深入人心,人们进入戏园子慢慢地转成以赏剧为主、以饮茶为辅了。于是,茶楼 -- 戏园子开始出售戏票。“喜连成”科班
京剧在清末民初称为“大戏”,正统“京朝派”的摇篮是“喜连成”科班,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在广和楼唱戏,大约在1909年离开。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 (1913) 广和楼跟“富连成社”(原“喜连成”改名)签订长期合同,双方又合作大约20年。
在广和楼唱戏的“富连成”科班演员都是男的,没有女的,唱逗戏取乐逗笑和调情戏。的时候,所说的话有好多不雅之词。同时在那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怎能坐在一起看戏呢? 所以广和楼一直不卖女座。民国八年( 1919)加演夜戏时,楼上就一律卖女座,楼下仍一律男座;但白天的日场还是不卖女座。票价每位16枚铜钱 (1919年北京1银圆可兑换铜钱130枚) 到了民国二十年 (1930年,又一说到1931年) 呈请社会局,经批准后,才开始男女合座。广和楼怎样收钱
从前广和楼的规矩,听戏不买票,只收茶水钱。只要一坐下,“卖座的”即服务员。就给沏一壶茶,拿来一个茶碗,当面收茶水钱,这里包括有听戏钱。当时的钱叫做铜子,“当十文”的是一枚“当二十”的铜元又称大枚,两小枚换一大枚,五大枚叫一吊钱,只花十六枚 (即160文,合8大枚) 就能听戏。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市面上的铜钱不断贬值,1块银圆起初可兑换15吊,即150枚,或75大枚;后来可兑换30~40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