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9)

五四三人行:一个时代的路标 作者:石钟扬


已在国内“暴得大名”的胡适,1917年3月即将回国,在日记中录了原出《伊利亚特》,而为19世纪牛津运动领袖组曼所称道的格言:“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认为此话“可作吾辈留学生之先锋旗也”。后来他又译成白话:“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看看,便不同了。”回国之初,胡适也特别爱引用它,足可见其志。

胡适1917年6月中旬离美,7月10日抵达上海,专等陈独秀到沪商决北大任教事,然后再回家看望相别十年的寡母。他到上海的当天即写信给母亲说:“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先生可于一二日到上海,且俟他来一谈,再定何时归里。”胡适:《致母亲》,《胡适书集集》第97页。可见胡适也很看重与陈独秀的晤谈。

陈独秀与胡适见面后,8月9日即写信给蔡元培说:“适之英、汉文并佳,文科招生势必认真选择,适之到京即可令彼督理此事。适之颇有事务才,责任心不在浮筠兄之下,公共心颇富,校中事务,先生力有不及,彼所能为者,皆可令彼为之。”信中还就胡适的工作与待遇提出建议:“此时与彼言定者,只每星期授英文六时,将来必不止此(或加诸子哲学,或英文学史,俟独秀到京再为商定)。希与以专任教员(聘书可用新章教授名目)之职(月薪二百四十元可矣,惟望自八月份起)。彼到京即住校中(鄙意新落成之寄宿舍,宜多请几位久留欧美,起居勤洁之教员居住其中,以为学生之表率)。”陈独秀:《致蔡元培》,《历史档案》1986年第2期。

胡适到上海正碰上张勋复辟风波的尾声。“风波”期间蔡元培辞职。好在风波十来天就过去,蔡元培又回校视事。他仍惦记着即将到北大任教的胡适。所以胡适尚未到家就收到北大催他到校的信。7月27日,他终于到了绩溪老家,与阔别十一年之久的老母团聚了将近一个月,9月5日经上海北上。胡适9月10日到达秋风乍起的北京,便接受蔡元培9月4日签发的聘书。12日,蔡元培在六味斋设宴为胡适接风。汤尔和、沈尹默、沈兼士、马幼渔、钱玄同等人作陪。陈独秀在上海还没回京。席间钱玄同与胡适神交已久,今得举杯同饮,不禁为“博士”的丰采倾倒。

胡适决非一个“博士”牌的花瓶,他果然没有辜负蔡元培、陈独秀的殷切期望。9月21日,北大开学,胡适作了《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的演讲,他开了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所,自任主任,很快成为北大最年轻最有名望的教授。胡适终身铭记蔡元培、陈独秀知遇之恩,日后不管风吹浪打他们都保持友好关系。而蔡、陈也确待之不薄。10月25日,胡适在给母亲的信中说:“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二百六十元,本月加至二百八十元,此为教授最高之薪俸,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胡适:《致母亲》,《胡适书信集》第111页。足见蔡元培、陈独秀对胡适之器重。蔡元培直到晚年还说:“那时候因《新青年》鼓吹文学革命,而我们认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适真是‘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个人。”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他盛赞胡适下苦功做学问。他说:“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而他自我反省读书一不能专,二不能勤笔,所以于学术上没有什么成就。(按,陈独秀亦当属此列)

而胡适20世纪40年代在纪念蔡元培的文章里说,他青年时代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的着意提挈,他的一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之生涯中度过。白吉庵:《胡适传》第117页。

宛若梁山大聚义,陈独秀与他的《新青年》为北大招募来了天下各路豪杰,令北大文科几乎彻底改观,其功不可谓不钜。试问如果抽掉《新青年》派新锐教授,老北大还有什么人文风光可言?可惜北大百年校庆对这位先贤极为冷漠,实在有违老北大精神!

六、五四“三圣”合影

据说如今是读图时代,民国老照片早被人们翻个底朝天,可惜至今难以找到一张蔡、陈、胡三人的合影,哪怕是两两组合的照片也不错。前几年从大陆版《胡适全集》中传出一张胡适与胡先骕的合影,被误认为是陈独秀与胡适,一时视为珍宝,不少学者抢着将之印上自己的著作,经指谬也舍不得放弃。可见人们多么渴望获见他们合影。这里不妨借助文字,试为写照。

蒋梦麟有段写青年蔡元培的文字,颇为传神:

蔡元培

忽地里有一位文质彬彬,身材矮小,儒雅风流,韶华三十馀的才子,在席间高高举了酒杯……

这位才子,是二十岁前后中了举人,接连成了进士、翰林院编修,近世的越中徐文长。酒量如海,才气磅礴。论到读书,一目十行;讲起作文,斗酒百篇。蒋梦麟:《试为蔡元培先生写一篇简照》《西潮·新潮》第307页。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眼中的陈独秀,别具一格:陈独秀

昨夜散席后,又与适之去亚东书局,小坐。有人上楼,穿蜡黄西装,条子绒线背心,行路甚捷,帽沿下卷--颇似捕房“三等侦探。”适之起立为介绍,则仲甫也。彼坐我对面,我谛视其貌,发甚高,几在顶中,前额似斜坡,尤异者则其鼻梁之峻直,岐如眉脊,线条分明,若近代表现派仿非洲艺术所雕铜像,异相也。《徐志摩自传》第125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月版。

胡适

翩翩年少的胡适博士应有很多人描摩过,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王森然转述英文版《中国评论周报》上《胡适之》一文:

谓先生豪迈,应入文苑。六分学者,四分才子,二分盎格罗撒逊留学生,约略可以尽之。高天大目,光耀照人,嘴唇丰满,常带幽默踪影。悟力极敏,为文清顺明畅,颇似一泓秋水,晶澈可爱。

王森然还从《近代名人轶闻》转一则胡适的趣闻:有某女士在美国时即闻先生名,来华后颇欲一睹先生风采。乃请郭泰祺氏介绍,郭氏慨然允诺。一日,郭偕美女士诣胡宅。先生衣中国装招待,笑容满面,体态轻盈,望之俨有梅博士之风度。郭氏当为之介绍,美女士惊奇者久之。笑曰:“我以为胡先生是一个白了头发的老博士,不知尚如此翩翩年少也。”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第324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月版。足见胡博士之风采魅力。

1917年,蔡元培51岁,陈独秀39岁,胡适27岁,都堪称英姿华发,只是难以找到恰是这一年为他们写照的文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